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飞速发展,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态势,电子政务国产化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电子政务国产化进程中,以应用为牵引软件定义信息技术体系,拉动基础软硬件成熟度,全面构建安全高效的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提出了通过全面构建综合保障支撑体系,提升用户体验,搭建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电子政务国产化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总集成方法论为赋能国产化工程质量与成效,最终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从而打造国产化产业生态,共同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信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政务,国产化,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生态建设
现今,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政务信息化又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标志。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政府机关宏观管理职能的加强,政府机构面临的信息量和处理要求都在迅速增长,推进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政府推行政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快。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2020年版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世界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78位迅速上升至2020年的第45位;在线服务指数位列第34位,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2个省级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已全部建成,平均可提供网上政务服务事项1353项[1]。电子政务通过信息化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其建设的核心从单纯提升政府的办公效率转向面向公司企业、社会公众、政府职员提供G2G,G2C,G2E,G2B应用,如图1所示。电子政务需要从烟囱、孤岛式建设转向统一、集约式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与整合,实现业务协同,是新时期下对政府执政、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现实要求。
然而,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危机并存。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非传统安全”的核心内容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关键因素倍受关注,尤其“棱镜门”事件,使得我国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从2018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采取了逐步升级的“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外交战”,企图从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人流等全方面、多层次对我国实行打压和封锁。这些都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不稳定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小组成立大会上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尤其作为连接企业、公民与政府之间重要桥梁的电子政务领域,实现信息产业创新生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更是政治需要、技术需要、国家安全需要[2],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以及各类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国产基础软硬件发展取得较大进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覆盖芯片设计、整机生产、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测试验证、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作为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重要领域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用户单位、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厂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第三方机构等各方也积极开展了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应用生态以及服务支撑模式等一系列创新。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工作必须服务于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并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需求。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结合国情,充分利用国产化应用技术,以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1 国产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市场空间转换腾挪,使国产硬软件、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国产操作系统等获得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市场支持,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覆盖计算、网络和存储、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面向办公的生态环境已基本形成,逐步支撑其他领域生态体系的构建[3]。但是,中国信息创新产业生态摆脱对欧美技术的路径依赖的难度依然不容小觑。根据工信部2019年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2]。在操作系统领域,桌面系统被Wintel体系垄断、移动系统被AA架构控制,国产自主操作系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软件生态不健全,开源代码社区不可控等问题[4]。国产化成果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完善。
1.1 解决方案成熟度需要提高
国产化各软硬件产品的技术路线多,力量投入分散,当前技术碎片化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核心技术力量依然薄弱。以国产CPU为例,有以龙芯(基于MIPS指令集)和申威(基于Alpha指令集)为主的纯自主研发路线,有以华为鲲鹏、飞腾为主的基于ARM指令集的半自主研发路线,有以兆芯、中科海光基于X86指令集的合资纯引进技术路线。操作系统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涌现出了很多在Linux基础上做定制的企业和产品,企业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在应用开发和测试认证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5]。这些都给基于国产软硬件的信息系统集成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量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产品工艺、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产品的性能比较国外成熟产品存在差距,有的品类性能存在代差。如在芯片领域,除芯片设计和封装测试外,产业链大部分环节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4]。龙芯3A是首款国产商用4核处理器,其工作频率为900MHz~1GHz,而Intel和AMD主流处理器主频超过3GHz,IBM Power 7处理器的频率超过4GHz[6]。飞腾在2019年9月发布的FT-2000/4高性能桌面芯片,宣称性能相当于2016年Intel酷睿i5-6400桌面芯片水平。
2)国产软硬件产品缺乏体系化,基于国产基础硬件的PC和服务器的配套外设和上层应用软件种类不够丰富,在各行业的应用中还不能做到完全性的系统性替代。设计画图类软件、娱乐类软件等通用软件,用户可选择性极少,个性化要求远远得不到满足。打印机、扫描仪、身份证识别等外围设备对国产基础软硬件支持弱。另外,国产设备在用户业务环境下与已有终端设备、应用软硬件等也存在融合适应问题。
3)各类产品与国产设备的兼容适配不足,产业侧企业间开展的适配、攻关等工作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对于下游厂商来说,适配工作量大,标准化程度差,多头重复投入,攻关成果难以复用,特别是不同技术路线CPU和操作系统交叉适配过程中,工作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验证测试不聚焦、深度不够。对于用户单位来说,在设计和选型过程中面临多种技术路线和多种产品型号,增加了系统建设的复杂度。
4)目前各层各类产品多达到“可用”的状态,但在整体解决方案中,产品组合后表现出的“好用性”“易用性”有待提高。
1.2 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传统的电子政务正在从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政府管理迈向基于知识资源的智慧型政府治理。智慧政务是技术和政务无缝隙高度融合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形态,不仅要支撑政务机构内部业务,更要全面支撑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职能。而当前的实践更多是以电子公文、行政办公等轻量级应用软件为业务场景开展,势必带来业务、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矛盾[7]。原有系统的硬件与软件人才,其知识结构都匹配于国外技术生态,在国产化替代过程中,专业人才队伍依然欠缺、技术能力良莠不齐、属地化服务保障供给不足等。
1.3 产业发展不均衡
国产化核心技术力量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区,部分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难以有效聚集地方产业力量[7]。国产化信息产业发展得不均衡,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讲,产业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2 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赋能信息技术创新生态
为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引导城市信创产业发展,东软牵头成立了“电子政务信创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聚合资源,共建产业联盟生态圈,主动参与并重点支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综合保障用户体验中心国家级适配中心建设。近2,3年间,广泛的行业重应用的国产化开拓,推动了国产化产品优化,使得国产化成果在部分党政机关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带动国产基础软硬件持续迭代升级,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国产化成熟度的方法是有效的。以应用牵引不断扩大国产化成果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范围、规模是可行的。
2.1 应用牵引推进国产化应用
国产化信息技术创新需要与行业的应用紧密结合。党政机关的办公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4方面:一是公文管理为主线,公文流转是党政机关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加强机关建设,推进各项工作的传达和执行的重要保障;二是高效、有序、可控的协同办公,能够促进跨部门的信息互通,形成业务联动与协作,减少党政机关的行政办公成本,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三是以综合事务为辅助,在党政机关执行办文、办会、督办等办公主线的同时,衍生而来的工作请示、工作委派、资料查询、新闻、公告、日程、人员即时沟通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综合事务处理机制,支撑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针对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要求,从办公系统以及插件、套件的安全性,到对国产化软硬件环境进行适配,需提供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办公安全。
基于行业应用,坚持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产品工程集成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以通用办公平台为例(如图2所示),模型驱动的平台化开发工具,可以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实现功能模块的按需定制,有效整合,打造基于业务的一站式办公体验,实现党政机关办公应用的“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同时,将解决方案、软件产品、硬件设备全面进行国产化基础软硬件环境适配,满足国家网络安全需要。
任何基础软硬件产品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都将面临一系列瓶颈。坚持应用牵引,通过软件定义信息技术国产化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下,东软通过与产业链中国产基础软硬件厂商的密切合作,建立了稳定可信的生态系统,并针对应用软件的技术架构、业务逻辑进行优化,已经成功地实现以全国产软件产品支撑海量数据的商业应用。在IBM,ORACLE等国外厂商长期独霸的社会保险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南全省人社行业实现了核心业务应用的国产基础软件全替代,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2.2 综合保障支撑生态建设
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以“平台+运营+服务”的模式,服务于信创工程的全面建设和推进,构建覆盖全国的综合保障和服务支撑平台,聚合行业主管、专家,第三方机构、需求侧、供给侧的专业智库,通过精准管理、全面诊断、智慧运营3步走,为我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从工程组织层面建立了国家级综合保障服务平台,探索了服务管理全程化和总分联动的综合保障新模式,为国产化成果在电子政务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国各行业和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最佳实践与知识经验。目前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等地,也正在积极筹备或组织区域性综合保障服务分平台的建设。
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也可衍生应用于国产化适配中心管理、替代工程指挥调度、系统运维监控、电子政务工程管理与绩效评价、国产化产品质量评价等场景。以自主投资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综合保障服务平台采用“1+1+1+N”的框架,如图3所示,即一基地、一中心、一环境、多应用建设,围绕国产化生态,全面带动本地国产基础软硬件及相关产业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信创培训与体验基地。
2)建设服务于信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中心。
3)搭建高仿真验证环境,提供产品测试、问题验证、适配调优环境。
4)建立健全质量评测管理系统,覆盖单品、产品组合及解决方案的测试。与基础软硬件厂商开展一系列应用适应性改造,并进行了产品兼容性认证。
5)共享共建问题管理系统,产学研协作,线上线下结合,联合攻关,解决核心问题,形成问题库和知识库,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技术发展。
6)产品管理系统。综合产品推荐方案和产品库,为用户选型采购提供建议,对产品版本升级、补丁推送进行管理。
7)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进度、配置、质量进行管理。
8)运维监控和智能决策相结合。
9)面向客户提供“测试”“适配”“咨询”“人才培养”四大类服务。
通过制定相关适配验证、测试测评标准规范、建立公共适配环境等方式,统一服务入口,统筹服务资源;以基础资源和验证能力为依托开展联合攻关,辅助用户单位开展适配选型,达到一体化交付的质量要求,降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成本,缩短实施周期;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推进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用知识库推动成果积累和共建共享;通过服务集中管理,汇聚本地产业力量,引入产业优势资源,促进骨干企业的经验传递至中小企业,形成骨干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提升服务能力的局面,促进大生态系统的形成;在助力地方产业集群形成的同时,持续提升本地化服务保障能力。2019年10月,工信部组织制定“信创综合保障系统标准”,东软作为唯一技术单位参与标准制定。2020年7月,综合保障平台被评为“工信部优秀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综合保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3 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电子政务领域国产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阶段性成果。2020年将是电子政务国产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要在全局观上认识到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涉及到国家安全与根本利益。发展产业的集群生态,建立自主生态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以丰富的国产化集成实践经验及以用户为中心,并具有国家级的适配技术、研发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聚焦核心技术,技术路线收敛,降低下游厂商适配工作量。关注电子政务国产化应用的产品能力、供应链、工程质量和配套服务,提高集成项目交付能力。建立区域产业联盟促使产业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在重点行业、区域,开展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工作,共同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信创产业的发展。
作者: 沈阳东软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许超 刘倩 来源: 《信息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