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们着眼于干部选任科学化、化、制度化,探索实施了“一考双评三培、重点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等一系列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组织、干部和群众的认可。习总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好干部的标准、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
一、优化考核体系,变政绩考核“一刀切”为“多元化”,破解“一好遮百丑”问题。考核体系要体现多元性、针对性、差异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是考评指标多元化。政绩考核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既把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分类别、有区别、有差异地下达目标任务,切实改变唯“GDP”论英雄的现状。二是考评对象层次化。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与党委政府对单位的考核紧密结合,层层分解领导班子的目标绩效指标,作为领导干部个人的考核目标,让个人绩效服从于团队绩效、团队绩效服从于单位绩效、单位绩效服从于全局绩效。三是考评内容具体化。在优化领导班子考评指标体系的同时,为领导干部定岗定责定任务,制定细化、量化到每个领导干部的绩效考评内容,充分调动每名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细化考核方法,变评价方式“单一考”为“全面评”,破解“群众难参与”问题。在政绩考核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社会不同群体广泛参与,真正把评判权交给群众。一是建立基层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通过领导在线、投诉建议和工作问询等形式,畅通诉求渠道;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展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能职责、工作动态、工作成效,让群众了解班子、熟悉情况、准确评价;定期召集“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以一定权重计入政绩考核档案。二是建立社会群体评议制度。建立领导班子、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副职领导干部等不同测评标准,按照“谁了解谁测评”的原则,采用背靠背测评的方式,从乡镇和部门上下级领导、服务对象、职能相关部门、人民群众中抽取人员进行测评,确保测评结果反映各层次意见。三是建立领导干部实绩跟踪记录制度。根据考核体系设计,明确考核实施部门的职责,制定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方法和流程,全面记录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和民众口碑,防止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走人,切实杜绝群众反感的“政绩工程、烂尾工程”。
三、强化结果运用,变干部识别“平面化”为“立体化”,破解“一考定升迁”问题。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既要避免唯GDP论,也要避免唯政绩论,注重从德能勤绩廉全方位、多角度识别干部。一是凭政绩考评结果看“能力”。在领导班子调整、换届以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工作中,将政绩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但不作为唯一依据。二是凭重点工作推进看“才干”。适时将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放到重点工作一线去摔打历练,探索建立重点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办法,实施“日常跟踪考察、专项量化考察和回访定性考察”,将考察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三是凭关键时刻表现看“德行”。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用人理念,把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关键时刻表现作为干部选拔的第一要素,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德”的评价办法,对“德行”较差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确保选出的干部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