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是贵州省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是新阶段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在全县9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属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89%;154个行政村中,有104个村属于重点村,占69.48%。“十一五”期间,雷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总体来说,我县的扶贫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20%左右的人口处于困灾返贫的不稳定状态;16%左右处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而返贫的不稳定状态,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及中部与边远山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交通、能源、文教、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还很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然相当艰苦。2010年,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1196元统计,全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52万人,若果按照1500元的扶贫标准估算,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9万人。并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县的山高水冷地区和深山区,脱贫的难度非常之大。
抓好我县“十二五”扶贫工作,既要看到我们“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和创新扶贫机制,才能有效地推进新时期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
1、以村交通、人畜饮水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了改善。“十一五”期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40万元,实施58个一、二类重点村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累计完成村寨道路硬化215.44公里,排污沟48.5公里,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村容寨貌和卫生条件;人饮消防工程38处3161立方米。解决了46284人,16530头牲畜饮水困难。
2、以茶叶、种草养畜、果品、山野菜开发等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有效推进。我县把发展茶叶、果品、中药材、畜牧、山野菜等列为重要产业来抓,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着力为旅游业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新建、改造茶叶基地5.3万亩;建成了以梨子、杨梅为主的果品基地3.2万亩;以天麻、淫羊藿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3200亩;以折耳根、魔芋为主的山野菜种植常年稳定在4000亩以上,扶持贫困农户养殖能繁母牛2494头, 种草养羊2.45万只,商品鸡、鹅养殖1.67万羽等。通过扶贫项目实施,我县农业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有17100个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2010年的5.23万人增加到5.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706元上升到2010年2982元,增加了1276元。
3、农民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总量闲置造力资源浪费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我县把挖掘劳动力资源,引导和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一是加大实施“雨露工程”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6年以来,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5150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5万人次;二是利用对口帮扶单位的关系、亲友关系等向省外转移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遍布广东、浙江、福建、深圳等10多个沿海发达省市。三是积极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全县每年转移劳动力25000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32%,转移劳动收入近12000万元。
4、大力推广“两杂”品种及脱毒马铃薯栽培,着力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全县平均每年水稻栽插面积8.41万亩,杂稻推广面积7.6万亩,占总水稻种植面积的90.37%,推广杂交玉米种植面积1.81万亩以上,脱毒马铃薯推广4.5万亩。同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渠道防渗181.2公里,建设基本农田配套小水池580口等。
5、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修建教学楼18栋18234平方米,并资助1180万贫困学生上学;建设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2090平方米;改造和新建18个村村级综合服务室2090平方米,实现146个村通广播电视,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等。
1、存在有越扶贫越贫困现象。我县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实施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由于管理技术落后,跟踪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民在实施一些扶贫项目时,没有致富,出现倒负债现象。如我县本世纪初实施的优质果品基地建设项目,发放了大量的小额扶贫,由于重发放,轻跟踪管理等原因,大部分基地没有建成,部分建成的没有产出,少部分产出的没有销路。到目前为止,仍有100多户,300多万的扶贫没法收回。我县的种草养牛和养羊项目,也因饲料和环境等原因,发放给养殖户的牛、羊相继死亡。除了国家投入以外,同时造成养殖户投入建设圈舍等的成本无归。极大地打了群众的积极性。实施扶贫项目后负债或加深贫困程度的现象不少。
2、存在有投入无发展现象。我县多年来全方位开展扶贫工作,由于资金少,投入面大,群众所获得的扶持小,加上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低以及“等、靠、要”思想严重等原因,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出现年年获得扶贫物资,年年生活水平也不提高的现象,扶贫开发部门变成了民政救济部门。如每年发放的脱毒马苓薯,零散发放给群众,形不成产业带动,不能实现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目标,达不到新时期的开发要求。
3、存在有上争项目下推项目现象。目前的扶贫项目多是由县有关部门编报项目争取或上级下达项目任务后由县里统一安排下达给有关乡镇和村寨。但在县级下达指标任务时,部分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因实施条件不具备、配套资金不到位、投工投劳难保证、管理经费缺乏等原因,出现乡镇和村寨不愿实施的情况。目前我县仍有2011年度优质茶叶基地建设450万元项目未实施。
4、存在有整村推进不能实现整村发展现象。实施整村推进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村寨的基础设施差,落后状况面大,资源条件差,发展潜力不强,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不能有效地全面改变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助推村寨的经济发展,贫困的群众依旧贫困,实现不了整村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5、存在项目多头实施重复建设现象。扶贫攻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和职能部门较多,实施的项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职能部门自行对接对口的上级部门,得来的项目自行选点实施,容易造成项目分布的不合理或重复建设,出现同一个项目内容,两个部门分头实施管理的乱象。如原来西江由国土实施的基耕道建设和农办实施的水渠防渗工程就在同一地段上。由于验收的标准不一样,只好一个先新建,一个后改建,造成了投入的浪费。
1、科学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进产业扶贫健康发展。扶贫的目的是让群众脱贫致富,实施产业扶贫,是以产业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在编制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好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持久性,即是项目实施后是否起到脱贫致富目标。近年我县实施的优质果品扶贫项目,群众种出的果品因规模小,没有销路,仅靠在路边摆摊设点是很难让群众增收的。实施产业扶贫要建立健全跟踪管理服务机制,确保项目落地,实施有效益。要把建设发展我县果品加工企业与实施优质果品基地建设项目充分结合起来同步规划,统一实施,切实解决好果品产、销问题。让项目产出是扶贫部门重视的,但让果子变成钱才是果农想要的,也是扶贫的最终目标。种草养殖等项目,要进行科学证,不能盲目实施,可以实施的项目一定要加强技术保证。我县不宜实施的项目应及时协调改变,否则造成被动和项目实施的失败。
2、围绕发展致富,精心设计物资扶贫实施方案,实现扶贫从救济式到开发式转变。现国家的部分扶贫项目是以发放物资等方式进行。根据新时期的扶贫要求,如何实施好每一批的物资项目,应要认真思考,充分考虑到项目的扶贫效果。以集中投放或连片开发的方式投入,并及时加强技术指导,才能确保扶贫成效。到处散“胡椒面”,粗放式地发放物资,任务性的落实指标,那么扶贫物资就不能发挥出积极的,长期的效果。比如母猪项目就集中在比较成熟、有条件的村里来实施,并要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管理,让项目起到区域示范作用,同时认真总结好经验加以推广。否则无法实现扶贫工作由救济式到开发式的转变。
3、按村寨实际需求编报项目,建立县级项目管理基金,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每年编报项目或编制项目规划时,应组成项目调研组,深入乡镇、村寨,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编制符合村寨实际,群众渴望和愿意实施的项目。对已争取得来又难已实施的项目,及时放到群众愿意实施的村寨去,灵活处理项目实施地点变更问题,避免出现想实施能实施项目的村寨没有项目,有项目的村寨项目无法实施无法落地的情况。同时,每年县财政应把扶贫项目管理经费单独列入预算,建立扶贫项目管理基金,保证项目实施的工作经费,减轻乡镇实施扶贫项目的经费压力。确保项目争取得来,实施得下,发挥成效。
4、建立鼓励机制,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形成整村推进的合力。一个村寨的扶贫,涉及到方方面面,水、电、路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保障;猪、狗、牛、羊饲养等。由于扶贫部门的资金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县人民政府协调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环保、民政等各行业部门资金,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确保推进有力度,扶贫有成效。这需要各部门要有责任感,有大局意识,有一盘棋的思想。在申报项目时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对接,针对各部门的项目优势,做到项目互补,形成综合规划。同时建立鼓励奖励机制,对争取项目多,投入大,实施好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奖励,提高部门争取项目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5、强化部门合作,整合项目,科学统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各部门的项目,虽是同一性质的项目,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不同,项目实施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项目资金也有差别。但在前期申报时因沟通不够,往往出现两个项目在同一个点实施的情况,造成了投入的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县政府统筹协调,寻找结合点,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部门要善于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理解支持;部门间要强化合作意识,共同推进项目实施。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6、建立科学长效的扶贫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扶贫项目的后期管理。部分扶贫项目的见效周期较长,跟踪服务管理的时间跨度大。目前对扶贫项目的评价往往只是基于项目的落地,只要项目落地实施即算是项目的实施完毕。但实际上部分项目实施后由于跟踪服务管理等的不到位或缺失,最后项目没有发挥出效益。因此建立科学长效的扶贫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要把项目最终是否发挥效益为评定核心、评定标准。
7、结合当前“四帮四促”活动,把项目安排给相关帮扶单位来组织实施。由于扶贫部门和其他工作行业部门任务多,人员少,项目安排以后几乎没有精力去督查检查,到了年底才去作一些象征性验收,实施过程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造成项目实施的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结合当前开展的“四帮四促”活动,把项目安排到相关帮扶单位来组织实施。由帮扶单位组织协调力量,加强平时的检查指导,发挥“四帮四促”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