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出路——以****县****乡为例 我于2012年1月份,从县政府办公室调任****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根据乡党政领导班子分工,我负责教育、科技、宣传文化、旅游开发、党政办公室等方面工作,现结合****实际和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发展乡镇生态旅游业的思考和认识。 一、三借“东风”、顺势而为,抢抓发展好时机 ****乡位于****县西部山区,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3%,境内地势高低起伏,柏树坡四季常绿,享有****西部“小重庆”之美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正是我乡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发展中赢得竞争、实现跨越的优势资源和有力抓手。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定了以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点,底蕴深厚的香山佛教文化为重点,功能齐备的乡村休闲旅游为亮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全面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2306平方公里的****大地,青山叠翠,碧水悠悠,竹林郁郁,风清气爽,无人不赞****生态好。生态是****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品牌。为保住这片绿、留住这盆水,让****处处风光美景如画,近年来,****县把发展生态旅游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举生态旗,打节会牌,唱旅游戏,推动全县生态特色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6月,河南省委部决定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同心”思想实践基地、统一战线助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实践基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省将****乡作为帮扶乡(镇),其中重点之一是要做好一个规划。省将积极联系协调省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协助构建以文化为魂、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县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注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专项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2012年10月31日刚刚通过省市旅游专家评审组评审的《****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也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乡村田园旅游的方向,并将****乡的香山寺作为乡(镇)旅游开发的重点。在这个大好的发展形势下,顺势而为,借势发展,在全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大气势下,****乡抢借形势“东风”,借风行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的。
近年来,****的旅游业蓬勃发展、高歌猛进,表现出态势优、气势好、后劲足的特点,在多次省内外旅游推介会上,****旅游资源备受关注,其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了豫西地区的旅游胜地和热点。****旅游业的大船必将逐步走出洛阳、走向河南乃至全国,而****乡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特殊性、特色性,凸显出了在全县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借好全县旅游的“大船”,扬帆出海是主动融入、顺势而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乡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圣地豫西名刹-香山寺。以古、幽、奇为特点的****香山寺位于****乡****村,系古代佛理传播之所,建于东汉永平八年,早于释源祖庭白马寺,距今已一千八百余年,属豫西名刹之一。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县重要的佛教团体活动场所,寺院内有奇柏一株,树龄近两千年,虽饱经沧桑,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其枝杆脉络走势如一,似龙鳞旋卷,堪称神奇,人称“柏王爷”。二是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高山牡丹主题公园。****高山牡丹园,位于****乡****村境内,平均海拔860米,规划占地面积4200余亩,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240万元,栽植牡丹3700余亩,610万株,60多个品种,该园是目前****县牡丹品种最多、类别最丰富的牡丹园区。园中牡丹的开花期比洛阳牡丹晚,游人可以赏玩洛阳牡丹后,再次欣赏高山牡丹。****高山牡丹园自开工建设以来,《洛阳日报》等上级主流媒体多次跟踪报道,2012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大型电视纪录片《牡丹》摄制组张何一行5人,专程到该园拍摄牡丹种植场景。三是高规格的摄影观光基地。今年6月4日,石佛山省级生态摄影基地在****乡蛇沟村成功挂牌,该基地距乡政府10公里,距****高速出口处15公里,景区面积8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省级摄影观光基地。该基地突出山区原生态和农家乡土田园旅游风格,景区内石榴园、沙梨园、牡丹园、核桃园、苹果园、翠竹园、柏树坡、杨树坡、观光水库等各种生态旅游元素相得益彰;植被色彩、旅游功能搭配科学,农家宾馆、窑洞宾馆、停车场、写生摄影台、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合理。建成后的基地将形成春有油菜飘香、夏有麦浪翻滚,秋有石佛红叶,冬有雪压青松等一系列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旅游景观。
今年年底,郑卢高速公路****段将全线贯通,高速公路在****的出口距乡政府仅5公里,与省道八官线直接相连。加之香山寺距省道八官线仅200米,距****集市仅1公里。通往石佛山省级生态摄影基地的县乡公路,今年经过乡政府投资55万元全面修整、养护、提升,目前路面整洁、路肩平整、标志齐全,成为了全县乡村公路的样板和示范。便利的交通条件,必将极大方便周边地区的游客到****游玩,助推****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旅游,贵在特色,对于乡(镇)来说,由于地域、财力制约,不应大而化之,大同小异、人云亦云,而要贵在求精、求特,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的发展理念,坚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战略。****是一个山区乡、农业乡,也是一个财政穷乡。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原生态的自然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而大规模投资、旅游资源的迁移重建、整合开发旅游带的发展模式并不适用。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一是抓住特点,扩大优势。要紧紧抓住****高山牡丹园是全县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高山牡丹主题公园;香山寺是豫西名刹,千年佛教圣地这些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重点发展,以点带面。以期实现一座古寺庙就能吸引人,一片牡丹田就能留住人的效果。二是善于对比,形成特色。对于大部分的游客,猎奇、好奇是促使其旅游的动力,对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景点,只能使人索然无味。在规划本区域旅游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对其他地区,尤其是临近地区已经开发的景点、景区的对比,尽量避免主体同质化、雷同化的布局和功能设计,走大而化之、淡化特色之路,避免让游客产生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的感觉,影响本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某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持续发展,不但要注重开发与文物、环境保护相结合,有序开发,有限开发,而且要注重挖掘、整理那些散落、隐藏的旅游线索,不断充实本地旅游资源数量,优化资源结构,提升旅游档次。实践证明,往往是那种看似简单、零散的历史遗迹、民俗民风、民间技艺,能够起到“短、平、快”的市场效果。例如****乡的玄沪龟窝、香山庙会文化、柏王庙会文化、讲理大鼓、沪池根雕艺术、刘秀床、柴将军坟等都是可以挖掘、整理的旅游资源。目前,香山庙会文化已经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现场拍摄、资料整理、后期制作已经完成,已经报送专家评审组评审,以期通过省市文化部门的权威认定,确立其旅游价值。讲理大鼓、沪池根雕艺术也在进行走访群众、实地拍摄、资料整理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善于运作这些有望经过权威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拓宽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为乡(镇)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被誉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不仅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以“朝阳产业”的殊荣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笔者认为发展乡(镇)生态旅游业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找乡长,更要靠市场。发展旅游业,政府引导、投资、支持是必要的,多数景点(景区)都是由乡(镇)政府先行投资开发的。但是目前政府职能将逐步由管理型转化为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也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所以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能靠政府,政府资金的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注资,引导旅游开发企业注重经济效益,适应旅游市场需求,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二是要不盲目,不跟风,有特色。旅游发展方向要顾全大局,服从全县的整体性效应原则,但具体的规划设计就要因乡制宜,有山靠山,有水靠水,有窑洞的地方,依窑开发,甚至可以就水和泥、以陋就简,大力发展苹果采摘、牡丹采摘、柿子采摘等体验式旅游,达到兼具趣味性、新颖性,又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