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赴红旗渠、延安、南泥湾学习考察报告

  • word模板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2-02 09:06
  • 阅读:98

  传伟大精神 承水务发展重任 X市水务局红旗渠及延安圣地学习考察第一组 在即将迎来中国党90华诞之际,“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对水务改革与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努力解决我市水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水务改革步伐,已成为我市水务部门的当务之急。为学习水务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好地提升我局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市水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市政协有关领导要求,经局研究,决定派出我局副科级以上干部赴红旗渠和延安圣地学习考察。

  2011年5月20日,在X副局长的带领下,我局一行十六名干部开赴了红旗渠、延安、南泥湾等红色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在历经河南郑州、林州,陕西西安、延安两省四市的9天时间里,学习了团结协作、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学习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学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每位干部都被先烈的伟大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洗礼。如何将这些精神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成为这一路学习考察期间大家共同思考的主线。现将学习考察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现为“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当地农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一干渠长39.7公里,二干渠长47.6公里,三干渠长10.9公里。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

  红旗渠建成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红旗渠精神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现,形成了以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游和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游的“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的旅游品牌。红旗渠年均净创效益4000多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团结协作、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人的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红旗渠精神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红旗渠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疏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心中。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横跨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万人。1997年1月撤地设市,下辖1区12县、166个乡镇、3396个村委会。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延安南部黄陵县的桥山轩辕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历史上延安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的13年间,延安是中央的所在地,等老一辈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延安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辽阔,人均耕地达27亩,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前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北宋时期,沈括在延安最早发现了石油,中国第一口油井就位于该市延长县。森林总面积2769.7万亩,木材蓄积量4520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42.9%。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是西部地区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旧址350多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历史照片近万张,是全国爱国主义、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民间文化积淀深厚,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和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精神,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不仅是党取得、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来继承、发展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的,廉洁的政府”。中国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弘扬延安精神,永葆本色,是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我们中国党人尊重历史、寻找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

  南泥湾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南泥湾是中国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明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军队向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2月,西北局会议上,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1989年9月,总视察南泥湾,看到新建设的油矿,望着汩汩流出的原油,他高兴地说:“看来这油比大庆的油还清呀!”“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现在南泥湾已建成以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其旖旎的田园风光,迷离多彩的森林景观,纯朴深厚的文化习俗,激励人心的遗址,互相映衬,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满怀。南泥湾位于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也是现代都市人度假休闲,陶治情操的绝好去处。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泥湾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1941年,为摆脱困境、战胜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和同志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指战员披荆斩棘,艰苦奋战,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战胜了重重困难,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也同时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宣传推广,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的可喜景象,为中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前的南泥湾,是一片杂草丛生、豺狼成群、没有人烟的荒野。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披星戴月,开荒种植,养猪烧炭,兴办商业和各类工厂,开展劳动竞赛,不仅逐步做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而且在1944年还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担。

  “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大生产运动中,、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在三五九旅,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同甘共苦,战胜困难。正是靠着这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根据地军民凭着自己的双手,不但摆脱了困难,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启示一:弘扬伟大的精神是指引我们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看一看红旗渠开山劈水的伟大奇迹,读一读延安先辈艰苦奋斗的历程,听一听南泥湾自力更生的动人故事,想一想我们新一代水利人如何肩负起先辈所传承的重托。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发展精神的新内涵,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艰苦创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永葆青春和活力,体现出时代性、先进性。同时,要用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我市的水利事业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启示二:X市——这里得天独厚,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相较于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林州市、延安市,X市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过境水量大,城镇化水平高,有强有力的工业为辅,的确是“得天独厚”。但是,水利事业的宏伟发展还有潜力可挖,还需要抓机遇、强队伍、提标准、树亮点、改体制、促发展,还需要在各种困难面前发扬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要依托全社会,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水平保平安保生产、大力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推进保护和节约水土资源工作等“社会水利”,从而促进发展:水利工程规模化、农田灌溉精细化、防汛抗旱稳固化、节水保土意识化、水产养殖生态化、水电建设规范化、供水排水科学化、勘测设计标准化的“精品水利”。在精神的感召下,一切困难在我们新一代水利人面前都是纸老虎,都将被迅速戳破,我市的水利事业必将进入最给力时期,必将得以又好又快、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0)
·
推荐阅读
  • 2019年度市商务局一级调研员述职述廉报告
  • 2019年度市商务局一级调研员述职述廉报告
  •   2019年,在局党组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指导下,认真按照年度既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协助局分管领导推动工作贯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局党组和局领导交予的工作任务,努力做到思想上积极进取、工作上求真务实、生活上从严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关于市管干部述职述德述廉的要求,现将各项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刚调整使用的市管干部,必须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道德修养等方面切实做到率先垂范。一年来
  • word模板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3-15 08:57
  • 阅读:49
  • 2019年县委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 2019年县委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   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努力增强驾驭工作的能力。一年来,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深入学习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总到黑龙江及我市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使得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树
  • word模板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3-15 08:57
  • 阅读:156
  • 农发办支部2019年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报告
  • 农发办支部2019年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报告
  •   我于2019年1月30日在市农发办第二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为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第二党支部的支部。这既是组织和同志们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激励。在市农发办党组和党总支的领导下,在支部全体党员的支持下,我团结和带领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认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十九大的精神,把支部工作与业务各科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激发支部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各科室的各项工作。现向领
  • word模板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3-15 08:57
  • 阅读:185
  • 2019年度烟草公司科室干部述职报告
  • 2019年度烟草公司科室干部述职报告
  •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二)求真务实,抓好重点工作推进。一是合同招标科学推进。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手续,组织开展卫生保健用品招标工作,最终以竞价评比方式确定供应经销商;对接和彬宇劳务公司,就食堂业务外包事宜积极开展商务谈判并达成共识,全面完善2019年度合同签订内容。二是烟叶收购顺利达标。投身一线、积极作为,努力抓好烟叶收购工作,组织XX站全点职工在条件
  • word模板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3-15 08:56
  • 阅读:228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4 创考资源网 | 黔ICP备09005085号-2 贵公网安备 52262802000963号
联系客服
技术咨询 售前小李 客服小鸿 联系客服
13158356292
手机版

扫一扫进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