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情况汇报 我县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预计2012年底全县城镇化率可达37.9%,较全国平均水平57%低19.3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40%低2.1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建设投资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乡镇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我县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为破解我县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在全县开展集中调研活动的安排。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调研安排,我们就固始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其他县市比较的优势和差距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明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规划及具体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直管县、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固始是河南省直管县,河南省五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成为直管县后,我们的许多工作与省相关部门直接对接,大大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显著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力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成为河南省五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使我们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获得了省政府的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二是地理位置优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系豫皖两省交界、华东与中原地带交融处,北濒淮河,南依大别山。位于两省交界处,可将我县建成对外省交流的窗口示范县,以此向省政府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优惠。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俊秀的山水,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前提基础。
三是人力资源优势。固始县总人口173万,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四是文化优势。固始县根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根亲文化已渗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全力推进根亲文化建设,打造根亲文化品牌,新建、续建了一批根亲文化项目工程。通过举办根亲文化节、加强闽固两地互动交流等形式,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固始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交通优势。沪陕高速和宁西铁路从我县穿过,为我县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一是农村问题严峻。1、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但大部分农民工文化、就业技能偏低,就业领域较窄,在城市生活生存预期不稳定,多数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但仍占有农村的资源。2、土地向资本转化缺乏动力和法制支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耕作面积大量减少、经营粗放甚至大量耕地撂荒,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也严重地阻碍了城乡之间资源的交流互补和整合。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产业品牌缺乏,农业自动化和专业化生产未形成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乡镇和村庄规划严重不足。
二是财政保障能力不足。县财政投入捉襟见肘,城乡建设资金缺口大。目前我县的财力水平,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之外,很难再挤出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旧城改造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农村危改以及新农村建设都需省级财政全力支撑。
三是县城新区功能不够完善,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配套功能不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尚未完善。
五是县城总体规划尚需进一步编修,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专业规划编制滞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缺少前瞻性的规划指导与服务,城市规划区详规覆盖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新农村社区建设开创出新局面,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找准了切入点。已经完成《固始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编制185个,完成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全市30个,我县3个)规划编制和评审,完成了县城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用地面积55公顷)和张广九龙、段集振南、黎集插花、杨集新杨集、马岗蔡楼、沙河铺乡窑湾、番城办事处番城、蒋集镇富民、汪棚镇汪棚、常岗、陈寨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二是科学规划了产业集聚区,并已建成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效果初显,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利用风能、沼气、太阳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拓展环保、科技、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四是我县建筑节能、新材料运用远未普及,亟须推广。在全县强力推进建筑节能、新材料运用工作,大幅改进全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筑的环保和科技含量。
五是文化产业魅力无限,根亲文化已见品牌效益,根亲文化将为我县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人气积聚产生引领作用,下一步做大做强根亲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六是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下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巨大,从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建设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造中原根亲文化名城为契机,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形成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增强县城承载、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复合型新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强中心镇、建制镇重要节点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和规模,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城中村、产业集聚区、近郊区内的村庄按照城市规划迁村并城、建设新型社区;提升城镇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路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乡镇为载体加快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宜居型城镇;坚持把传承创新固始根亲文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完善城镇文化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固始根亲文化名城的城镇特色和个性魅力。
以根亲名城、宜居固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主题,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推动城乡建设速度大飞跃,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今后几年,全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城市新区功能更加完善,产业集聚能力快速增强,城镇主要基础设施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住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抓住省直管县的良好机遇,从规划战略上为固始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力争到203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0万人的规划目标。
1、完成新一轮固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中心城区为引领,在推进产城互动与城镇联动发展上谋求新突破。高质量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2、加快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编制,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符合固始实际的发展模式。3、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启动县城商务中心功能区、西部高速带动和东部跨河发展规划建设,强化农业、工业、旅游、商贸等区块功能,加速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4、加大专业规划编制力度,提高详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从我县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城镇体系。提升固始县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使县城成为区域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中心县城带动战略,努力推进全县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的有机衔接,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发挥中心镇、建制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合理布局,适度发展。
二是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由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市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规划全覆盖。统筹编制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村庄分布等空间布局。
三是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人口集聚。强化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经济功能,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统筹县城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依托老城区进地产开发和医院、学校、体育场等公共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心镇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
四是加快老城区改造。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城市棚户区进行改建,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加快中心城区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五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固始县城要按照中等城市市区标准编制路网规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配合建设宁西铁路复线,加快建设县域公路步伐,形成科学合理的县域公路网络,增设新的交通干线和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整修路中段,打通将军路、施琅路、陈元光路等老城和新区道路。启动建设城市西环线,成功大道往西打通至西环线,使之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大道;南312线平行延伸至西环线,使之成为对外交通干线;蓼北路、黄河路延伸至西环线,使产业集聚区道路交通格局形成。
七是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适度投资增速。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县城棚户区改造,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八是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开展城市设计,美化城市重点地区地段,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公共建筑的文化性和时代性。充分挖掘城市根亲文化内涵,传承城市根亲文脉,精心保护既有城区及城市拓展区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存,古建筑及近现代优秀建筑,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地名、民俗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并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园、雕塑和建筑,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感的都市新文化。确保每年打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工作,加快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村(陈集镇、武庙锁口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进度,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根亲文化软实力。
九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尽快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供水、排水等各类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大交通秩序、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搭乱建和环境卫生等集中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根治脏、乱、差、堵等问题。加大危旧建筑拆改力度,全面拆除建成区内沿主次干道的违章建筑,完成建成区内城市景观路改造。大力整治贴近群众生活的支路背街小巷,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十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十一是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发展资金。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城镇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支持各地注入优质资产、经营开发城市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合理合法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