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暨表彰大会。值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对一年来辛勤工作的团学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五•四”红旗团总支、团支部”、“优秀团学干部”及“优秀共青团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85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青年的,是青年的创新实践,也是中国新主义的开端。其后的85年,青年运动始终自觉将自己置于中国党的领导之下,融入中华民族争取自由解放、振兴腾飞的洪流之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重要的变革力量,起到了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今天,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呈现,资源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格局趋向多元化的同时,图谋全球霸权、建立单极世纪,、西化中国的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这一切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飞跃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继承“五•四”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为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而拼搏奉献。
中国青年从来就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五四”运动以来,无论在新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青年都是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新精神的力量。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创新创业,开拓进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要把这一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既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又是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已经到来的新世纪对青年一代的要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只有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形成国家的创新体系。
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五四”精神的传人。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的艰苦奋斗。而加强学习,大胆实践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全校广大青年用理论构筑精神支柱,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重要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大步追赶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熟练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和新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能担当重任的有用人才,为我国、我省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级团组织要大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着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树立正确导向,积极营造氛围,组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一是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二是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三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龙头,大力丰富青年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示当代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今年6月,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我校承办,现在该项活动已经全面启动,各级团组织要以此为契机,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围绕拓展素质,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各类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努力提高我校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强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服务领域,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每一位在校的大学生,都要积极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到基层、到农村、到农业的第一线去,加强对国情、省情的了解,力求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对象重在青年。因此,全校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形象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文明修身活动之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遵守法纪,维护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努力塑造农大青年的新形象。
各级团组织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促进广大青年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青年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引导青年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在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庆为契机,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探索新载体,构建新阵地,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青年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要广泛宣传先烈、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的崇高气节,使青年从中受到熏陶,汲取力量。在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根到底,就是要使青年在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爱国自信,勇超先进;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紧要关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始终焕发出夺目的光辉,显示出无穷的威力。
85年前的中国青年,为了人民的利益,毅然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当前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青年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因此,要多了解国情、省情,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正确看待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改革的促进派。要坚决同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作斗争,弘扬正气,为改革发展营造安定的环境。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形势报告会、校园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对青年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着重加强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宣传教育,要高度关注其他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因素。总之,要用中央的精神统一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把青年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切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因为世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切新事业的开创,都有赖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也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和成才的课堂。正因为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我们才有新探索、新发现。创新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运用知识开创事业。一切有志于创新的青年,都要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艰苦和困难的地方去,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创事业。
高校历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西方价值观、西方文化的强烈渗透和影响,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教育投资”、“教育消费”的观念在逐渐形成并开始强化。青年大学生由教育福利的受益者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使得青年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生活、学习和成才环境、就业服务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增加了学生自主择业的压力,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农业院校的青年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到农业第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开拓事业,为我国、我省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各级团组织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认真调研,牢固树立人本观念,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年朋友们,过去的二十世纪,是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一个世纪,是开创了民族未来的一个世纪。正是85年前“五•四”青年的英勇奋斗,才有二十世纪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而今,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的当代青年,是二十一世纪华夏振兴腾飞的中坚。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使命,在拼搏中施展抱负,在奋斗中发挥才智,在平凡中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