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迅速。结合我县的实际,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进一步明确目标,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加快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逐渐摆脱了经济低迷状态,经济发展呈现增长势头。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经济全球化较快发展,全球资本流动加快等,这对推动中国扩大外资、进行产业调整相当有利。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中央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中国正处于一个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这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一年多的“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践后,经济正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05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重点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注重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是要加强农业和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注重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注意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应当说,宏观调控政策正好给我们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我县的经济形势看,去年以来,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生产总值53.67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14.96%;工业总产值40.23亿元,同比增长18.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8亿元,同比增长1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2亿元,同比增长20.01%;招商引资引进58个项目,到位资金4.45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有30个,引进3个外资项目,利用外资171万美元。我县经济运行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经济规模偏小,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可用财力有限。2004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全国平均是1100美元;全县人均财政收入228元,仅为全区平均水平(700多元)的28%;农民人均纯收入2794元,仅为江苏平均水平的60%,低于全国2820元的平均水平;二是工业腿短的问题依然很突出。2004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4%,远远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2004年,我县虽然再次被评为“中国西部百强县”,但已由去年的第24位下降到第47位,由广西入选县区的第1位下降到第4位;三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五是思想观念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六是能源短缺,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转等。
在发展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首先,从政策角度上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广西作为西部唯一一个沿边沿江沿海的省份,在吸引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后,中央决定在南宁每年召开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沿海一带毗邻粤港澳,面向东盟,吸引资金投入方面更加有利。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政策性的机遇,强化发展意识,要利用政策,出台对策,多上项目、上好项目,多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把我们的路修好,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搞上去,为加快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从区位优势角度上看,灵山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位置,正处于中国-东盟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点,既是大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又是东盟国家和地区及广东的跳板。灵山在区位优势已占有发展先机。再次,从资源优势角度看,尽管灵山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但是,我们拥有几项优势。一是灵山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有138万人口,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就有20多万人,大部分流向珠三角地区,承接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明显。二是城镇发展优势。仅在县城半径15公里范围内就聚居有4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数量。三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灵山是水果之乡、茶叶大县,更是“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境内拥有十大特色农业和一大批新兴农业,荔枝、西瓜、粮食产量均居全区前列,农业深加工前途广。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六峰山、三海岩为代表的“灵山八景”,还有“广西楹联第一村”大芦村、仙水潭、文笔岭、石瓯山等景点。
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323”工作思路,坚持以招商引资促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全县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招商引资办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强化“三农”工作;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培植财源新的增长点为重点,做好财税增收节支工作;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加强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以行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措施,咬定目标和任务不放松,把招商引资办企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县经济建设步伐的主要措施有:
加快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行,要善借开放之力,坚决走开放之路,进一步加大我县招商引资办企业的力度。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慢发展就是落后”,“老板发财,我发展”的强烈发展意识,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把招商引资办企业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做好工业集中区的配套服务工作,推动企业发展向园区集聚,加速灵山工业经济发展。
继续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动引进大企业、创税企业的积极性。方法上,主要通过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形式上,既要重视重要活动的招商,又要注重平时联系招商,坚持企业不论大小,只要落户灵山就行;行业上,主要是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灵山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创税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
要为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搞好服务,走以商引商之路,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项目。同时,要充分利用关系资源引商入县,积极培育新的外商投资增长点。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的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项目建设是扩张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我们要坚持把抓投资、上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通过“请过来指导、走出去联络、坐下来交流、挤进去争取”四个渠道,围绕农业产业化,谋划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围绕县域经济“四梁八柱”,谋划一批工业项目;围绕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品味,谋划一批城建项目;围绕社会事业发展,谋划一批科教文卫项目;围绕现有企业扩张发展,谋划一批技改项目;围绕服务业发展,谋划一批商业流通项目。
要加大在建项目建设力度,落实好“四实”责任制,即:投资包实、质量定实、工期卡实、责任落实。项目一旦上马,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一切要体现出一个“快”字,快施工、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力争早日发挥效益。
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回归“三农”,聚焦“三农”,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推动城镇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开发名牌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巩固、扩大粮油、茶叶、畜牧、水产、干鲜果品、蔬菜等初加工和深加工开发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和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支持农产品争创绿色驰名品牌;继续抓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造林实施工作。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发挥我县农村党员科技培训学校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带动作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到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对大部分的城镇资源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镇建设的必然趋势。
要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改革,推动城镇“三化”建设。二是经营好城镇无形资产,运作好市政公用设施冠名权、公交线路专营权、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三是在符合国家金融政策下,考虑政府发行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利用有偿使用和服务收费及财政补贴偿还债券本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四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盘活单位集体闲置存量房地产。完善新区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分步推进县城和城镇特别是中心镇新区开发建设。五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城镇开发建设,提高城镇品位。六是要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财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植财源、增收节支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税工作,并推动银企合作,促进金融加大支持我市经济建设的力度。各镇“一把手”要亲自抓财政,研究做大财政“蛋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大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的培植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辟新的财源增长点上,夯实财政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工作,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旅游等服务业,积极输出劳务转移就业,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限期整改和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积极主动地化解和处理各种影响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优化环境是加快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完善电力、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扩充功能,充实内涵,优化硬件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一是优化观念环境。要提高各级干部和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起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观念,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二是优化政务环境。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优化诚信环境。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所有的公务人员遵守职业信誉,树立诚信形象,严肃职业纪律。
2005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业建设发展年”。我们要立足岗位,率先垂范,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我县的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