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基本职能是履行好决策、用人、联系群众、协调各种关系等,而要做好这方方面面的工作,完成党交给自己的重任,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掌握和分析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如同志所强调的那样:“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可以这样说,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而决策则是调查研究的指向和归结。同志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说明了领导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正确的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能够推动工作,促进事业。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形势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挺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更趋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对我们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决策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就告诉我们,正确的决策不是从想象中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从问计于群众中来。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准确掌握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周密;只有充分了解真实而不是虚假的,才能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所以,调查研究始终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紧紧依赖这一基础,我们作出的决策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也才能得到治国之良策、兴业之良方。
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才能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而对这种规律的把握,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调查研究。客观事物是多变的,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必须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践,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怎样才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妥善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以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快更好地前进?当然,办法不会从天而降、随手就可以得到的。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借鉴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获得。调查研究越充分,就越能知己知彼,趋利避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繁杂的一般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对关系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实践反复证明,有了好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必须有良好的作风,必须真抓实干,这样,才能推动党的事业的不断前进。而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就必须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人民群众那里吸取营养,从基层取得第一手资料。所以说,调查研究的实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就是集中群众的智慧。这也是各级领导正确决策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全党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入手来“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并规定“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事实的确是如此,只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就可以使我们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同群众、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干部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增加共识,减少分歧,以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可以为领导机关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第一手材料,以有利于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通过调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包括带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早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减少和避免失误等。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却高高在上,以种种借口,不去搞调查研究;有的虽然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下去了,但“做秀”的成分大,蜻蜓点水,不深入实际。显然,这样的“调查研究”是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社情的,其结果必然是“谋事”难觅良策,“成事”难有可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