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是我国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也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传统农业地区,我市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近日,市政府开放办组织有关单位对全市利用外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增添活力。据统计,自1984年至20**年,我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110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近30亿美元。目前,我市现有外资企业300余家,去年,全市外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35亿元,同比增长24.53%;上交税收11.49亿元,同比增长22.89%;安排就业6.42万人,同比增长2.32%。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25家,金*纺织销售收入超10亿元,宝*彩纺、双*实业、**工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年纳税额超1000万元的14家,**矿业、金*纺织年纳税近7000万元。
(二)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据统计,我市引进的外资,70%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尚不足2%。这大体符合我市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我市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市外贸出口飞速增长,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了较重,从20**年我市出口情况看,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2.8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7.94%,占全市生产型企业出口的59%。
(四)加快我市与发达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进程,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宣推介力度的不断加强,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外资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知名外资企业如宝成、富士康、**中华煤气、中国水务、中国龙工、旺旺集团、**集团、**集团成功落户并逐步做大做强,特别是**包装、金*纺织、**矿业相继在境外上市,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了影响,提高了我市知名度。
(一)新批项目数量减少。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市新批外资项目呈现下降趋势,从原来的每年60多家、70多家,逐步减少,今年1-10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9个,与去年同比下降5%,同时,新批项目规模也不大,合同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不到30%,由于新批外资项目数量减少,导致进资压力大,后劲明显不足。
(二)龙头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项目极少。我市虽然落户了一批知名企业,但主要是鞋革、纺织、食品、电子配件等行业企业,高科技、高附加值、带动性强的龙头产业项目极少,且外方实际出资上亿美元的项目还没有。
(三)现汇进资总量不大,比例偏低。我市利用外资现汇进资总量增长缓慢,一直在1亿美元上下,难以有大的提高,今年的现汇进资总量到目前为止才8400万美元,现汇进资比例为22.68%,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而省里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外资现汇进资,因此,我市利用外资在全省外资考核评比中难以占得优势。
(一)国际大环境影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投资的速度明显放缓,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同时,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千方百计以种种借口来扼制中国的发展,频频采取对我不利的限制手段,特别是周边东南亚国家频频出招,加大了吸引外资力度,我市引进外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项目既便签了合同却难以履约。
(二)国内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国内实体经济同样出现低迷,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不小的压力,一些境外投资者明显放慢了投资步伐,有的甚至改变投资计划,同时,由于近期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劳动力供应日益紧张和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土地供应数量限制,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等诸多不利因素,无不给我们招引外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国家“两税合一”政策的推行,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同样实行国民待遇,设立外资企业相对内资企业基本上已无优势可言,相反在报批、结汇及后续管理等方面还受到更多的限制。由于我市吸引的外资85%以上来源于香港、,而这些投资者大都有内地的亲朋或内地身份,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外来投资者想方设法将投资项目注册成内资企业。
随着国际经济总体形势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党的胜利召开,中央极有可能在明年出台多项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我市高铁贯通和机场通航,**区域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强化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积极联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通过外引内联,扩大产业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我市利用外资水平。
(一)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形势下,大量国际和沿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集中内迁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市产业、区位、交通、劳动力、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及沿海企业转移。一是有效利用重大招商活动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参加**活动周、中博会、*台会、厦门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多接触客商,多推介洽谈项目,多签约项目合同。二是继续组织县市区开展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对接活动。积极争取省商务厅的资金支持,建立省市县招商联动机制,深入分析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根据全市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和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区域,组织县、区赴境外、沿海等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对接活动。三是强化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经济开发区和其他特色园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园区,加快完善园区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开发区产业承载力和整体竞争力,搭建承接产业转移良好平台。
(二)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招商推进力度,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一是包装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围绕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产业,精心组织和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二是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瞄准国内外有产品、有技术、有市场的实力型企业,引进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带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集聚。三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跟踪2012年**经贸活动周、**经贸研讨会上签约的外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一对一跟踪推进”机制,力争在谈外资项目有50%的项目报批。对近两年已报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争取进资率和投产率均达到60%以上。
(三)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大力培育利用外资新增长点。一是要指导外资企业掌握“外保内贷”、“境外借债”等新型融资手段,提高现汇进资比例。由于省厅从明年开始将“外保内贷”、“境外借债”等方式的融资全部纳入现汇考核数据,而我市有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如**工业、金*农业、**食品等均有外债业务,累计近8000万美元,我们一要积极鼓励外资企业以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增资扩建,同时要设法将这些资金纳入现汇统计。二是积极推进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对全市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进行筛选,着力引进境外投资基金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对接,引导更多的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特别是要积极帮助*平的金*农业、*安的**电器、*州的远大化工做好上市准备工作。做好民营企业嫁接外资工作,对有潜力和意愿对接外资的民营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帮助企业利用国际投资基金参与注资和改造,最终达到境外上市目的,培育我市利用外资新增长点。三是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在抓好制造业利用外资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力争在金融、商贸、旅游、城市建设、物流、中介服务特别是在建设城市综合体、商贸企业并购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我市利用外资的新亮点。
(四)加强涉外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创优外资企业投资发展环境。由市开放办牵头,请市领导出席,每两个月至少一次组织召开由市发改委、工信委、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安监局、环保局、外管局及银行等单位参加的工作交流会,就外资企业项目核准、环评、安评、能评、注册登记、结汇等事项进行交流沟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变通,最大限度降低收费标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外资企业落户我市并发展壮大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涉外企职能部门深入重点外资企业考察项目建设经营情况,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现场解决企业建设经营中存在困难与问题,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五)加强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操作水平。针对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的人员变动快且外资政策法规更新快的现状,我局要加强对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外资工作领导及业务科长的业务培训,我们可以采取市直涉外职能部门到县市区进行政策宣讲和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人员到市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既有利于提高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水平,同时加强了与市直有关单位的交流沟通,建立感情,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适时组织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到利用外资先进省市进行考察,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好的做法,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水平。
(六)出台更大的激励措施,提高利用外资工作积极性。一是参照省里作法,设立全市利用外资进位赶超奖。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对利用外资现汇进资比例每进一位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给予2万元奖励,10万元封顶;二是降低外资现汇进资奖励门槛,对当年现汇进资1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给予服务单位一定金额的奖励,鼓励外资项目多进现汇;三是设立各县市区利用外资工作先进个人奖。每年在各县市区、三区评选3-4名利用外资成绩突出、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奖励,激发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