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X旗位于X的中部,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7ْ49′—120ْ43′,北纬42ْ26′——43ْ25′,东西长250km,南北宽度84km,总面积1782.3万亩。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距X西90km,使X南北各旗县同东北及京津冀和辽宁联系更加密切,居X交通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全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25m逐级下降到286m,形成了多层性地貌结构,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风蚀积沙地-淤积平原。总体来说,境内山、坡、谷、平川、沙地俱全,形成“五沙、四山、一分田”的土地构成。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85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4-67%,东部大于西部。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35千卡/平方厘米, 牧草生长期有效辐射为40.8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有效辐射总量的56%和63%,旗内多年平均气温6-7℃ , ≥10℃积温为1300-3200 ℃,无霜期90-145天,绝大部分地区完全能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对热量的需求。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 6、7、8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3%, 降水量变率大,保证率低,降水强度大,有效利用率低,年蒸发量为1250-2260mm,为降水量的2.73-7.5倍,干旱频繁。
X旗地处西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的汇流地带,共有大小河流12条(含3条内陆河),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40754万立方米(其中当地水26259万立方米,外来水214486万立方米),保证率为75%,总迳流量为170288万立方米。据X旗统计局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 全旗1782.3万亩的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16.4万亩,占总面积的12.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7%。全旗草原面积104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8.5%;其中可利用面积872.8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34.0万亩,飞播种草保有面积44.3万亩,围栏草场保有面积5610处33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其中亟待治理面积350万亩。全旗天然植被分布规律,由西向东大体呈森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及沙生草甸、沼泽植被的分布次序。
X旗32个苏木乡镇国营农牧场, 其中以牧为主有11个苏木镇场,以农为主的有21个乡镇,共346个嘎查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 农牧业交错发展的经济类型区。全旗总人口47.35万人。在产业结构上,多年来,翁旗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发展策略,全旗国民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林渔副业多种经营的大农业经济结构。
2012年,全旗财政收入5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1.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1元。全旗国内生产总值13.49亿元(现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6.79亿元,第二产业3.46亿元,第三产业3.24亿元。 种养业是翁旗两大主导产业, 是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1年农业总产值10.90亿元,其中农业5.13亿元,林业0.47亿元, 牧业5.10亿元,渔业0.20亿元,农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93.85%,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83%。种养业已成为翁旗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X旗是一个农牧兼营的经济类型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为生产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快节奏、高资产的社会化生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因循守旧的落后生产制约了全旗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旗委、旗政府适时提出了“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并逐步拓展科技推广工作领域,以科技实现自身的完善,求得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2000年农业部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项目在X旗落地,经过两年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畜牧业科技在翁旗的应用。
发展畜牧业生产,繁荣牧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的现实原因,这种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某些服务项目还处于空白,所以扩大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服务是当前畜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X旗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将充分利用技术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畜牧业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又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核心,先进的科技成果一经被采用,便可以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成效。因此,在我地区增加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配套的科技成果,是提高全旗畜牧业生产发展水平的关键。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科技水平是牧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牧业稳定增长,推动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具有必然性、现实性、迫切性、重要性。同时加快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对保证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会使畜牧业摆脱传统的单一经营和只提供原料的地位,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走上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集约化经营和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之路。
第二,现状的服务业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有待发展和完善。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前,牧业区的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及草原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由于改革还不配套和完善,致使社会化服务体系受到消弱,服务设施落后,科技含量低,这种体系导致了许多困难和退步,一是畜种改良退步,牧区对改良畜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饲料转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疫病防治退步。一些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并没有形成疫病防治网络,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三是草场利用不合理,致使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这些都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萎缩,因而只有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专业化的商品生产配套,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甚至会回归到过去那种“小而全”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去,所以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关键所在。
第四,它有利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服务体系服务于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承担了一村一户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及资金投入发挥较大的效益,这就加快了畜牧业生产要素与畜产品的周转速度,把经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第五,有利于推动家庭经营向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由于有了系列化的综合服务,既为农牧民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本身又发挥着规模效益的作用,提高了家庭经营的群体效益。
第六,有利于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新的经营体制下,要组织千家万户参与畜牧业,就应以经营技术推广服务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配套服务,把农牧民与市场、家庭经营与先进技术联系起来,形成系列化生产,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起完整的疫情监测体系,是一项涉及到生产、经营、流通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这项系统工程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是随着畜牧业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所以就翁旗本地实际而言,畜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存在于畜种改良、牲畜防疫灭病、草业建设等基本服务体系,目前首要的工作应是建立健全这些基本服务体系,一方面解决广大农牧民在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提高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旗的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向成龙配套方面发展,促成生产、经营、技术、流通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并且在现有条件下,以专业性畜牧业服务机构为骨干,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设施带动和幅射服务组织,促进各种形态的服务体系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建设模式是以专业畜牧业服务机构为纽带,多种功能并举,建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多元结构的服务体系。
牲畜的防疫灭病是保障牲畜健康成长,保证牲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农牧区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力措施,因此加强牲畜的疫病防治及冷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牲畜防疫灭病服务体系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目前,旗兽医站是全旗牲畜疫病防治的责任单位,现有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肩负责着全旗100多万头只牲畜的疫病防治任务。有疫病防治专用车1辆,冷库1座,现有化验室120平米,有化验仪器设备35台件,能开展简易的疫病监测和疫病化验诊断工作。由于化验室设备陈旧、老化,许多疫病检测诊断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地影响着疫病防治工作。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场兽医站32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8人。有嘎查村365个,村级防疫员380人。各兽医站基础设施不十分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拟从2004年开始,建设期为一年。项目建成后,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成全旗牲畜疫病监测的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项目建设,全旗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将达到对重点疫病、新发疫病及常规疫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监测的目的,基本适应新形势下兽医工作的需要,减少畜牧业生产中的不必要损失,使动物防疫体系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做出重大贡献。通过技术推广,使广大养殖户对畜牧业中小自然灾害顺利克服,全旗每年可减少因疫病造成牲畜死亡及生产性能下降的损失在100万元以上,保证了防疫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为行政部门实施畜牧业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对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畜牧业副旗长任组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设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在旗畜牧业局,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组织、落实、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专款专用,严格资金预算,确保项目建设在资金指标内完成,使整个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建成后对X旗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但起到示范窗口作用,而且对推广畜牧业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总之,通过对本项目的分析研究,认为该项目在从市场预测、技术保障、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都切实可行。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X旗位于X的中部,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7ْ49′—120ْ43′,北纬42ْ26′——43ْ25′,东西长250km,南北宽度84km,总面积1782.3万亩。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距X西90km,使X南北各旗县同东北及京津冀和辽宁联系更加密切,居X交通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全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25m逐级下降到286m,形成了多层性地貌结构,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风蚀积沙地-淤积平原。总体来说,境内山、坡、谷、平川、沙地俱全,形成“五沙、四山、一分田”的土地构成。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85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4-67%,东部大于西部。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35千卡/平方厘米, 牧草生长期有效辐射为40.8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有效辐射总量的56%和63%,旗内多年平均气温6-7℃ , ≥10℃积温为1300-3200 ℃,无霜期90-145天,绝大部分地区完全能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对热量的需求。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 6、7、8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3%, 降水量变率大,保证率低,降水强度大,有效利用率低,年蒸发量为1250-2260mm,为降水量的2.73-7.5倍,干旱频繁。
X旗地处西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的汇流地带,共有大小河流12条(含3条内陆河),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40754万立方米(其中当地水26259万立方米,外来水214486万立方米),保证率为75%,总迳流量为170288万立方米。据X旗统计局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 全旗1782.3万亩的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16.4万亩,占总面积的12.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7%。全旗草原面积104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8.5%;其中可利用面积872.8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34.0万亩,飞播种草保有面积44.3万亩,围栏草场保有面积5610处33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其中亟待治理面积350万亩。全旗天然植被分布规律,由西向东大体呈森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及沙生草甸、沼泽植被的分布次序。
X旗32个苏木乡镇国营农牧场, 其中以牧为主有11个苏木镇场,以农为主的有21个乡镇,共346个嘎查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 农牧业交错发展的经济类型区。全旗总人口47.35万人。在产业结构上,多年来,翁旗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发展策略,全旗国民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林渔副业多种经营的大农业经济结构。
2012年,全旗财政收入5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1.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1元。全旗国内生产总值13.49亿元(现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6.79亿元,第二产业3.46亿元,第三产业3.24亿元。 种养业是翁旗两大主导产业, 是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1年农业总产值10.90亿元,其中农业5.13亿元,林业0.47亿元, 牧业5.10亿元,渔业0.20亿元,农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93.85%,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83%。种养业已成为翁旗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X旗是一个农牧兼营的经济类型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为生产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快节奏、高资产的社会化生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因循守旧的落后生产制约了全旗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旗委、旗政府适时提出了“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并逐步拓展科技推广工作领域,以科技实现自身的完善,求得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2000年农业部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项目在X旗落地,经过两年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畜牧业科技在翁旗的应用。
发展畜牧业生产,繁荣牧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的现实原因,这种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某些服务项目还处于空白,所以扩大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服务是当前畜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X旗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将充分利用技术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畜牧业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又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核心,先进的科技成果一经被采用,便可以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成效。因此,在我地区增加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配套的科技成果,是提高全旗畜牧业生产发展水平的关键。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科技水平是牧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牧业稳定增长,推动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具有必然性、现实性、迫切性、重要性。同时加快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对保证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会使畜牧业摆脱传统的单一经营和只提供原料的地位,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走上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集约化经营和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之路。
第二,现状的服务业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有待发展和完善。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前,牧业区的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及草原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由于改革还不配套和完善,致使社会化服务体系受到消弱,服务设施落后,科技含量低,这种体系导致了许多困难和退步,一是畜种改良退步,牧区对改良畜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饲料转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疫病防治退步。一些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并没有形成疫病防治网络,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三是草场利用不合理,致使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这些都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萎缩,因而只有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专业化的商品生产配套,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甚至会回归到过去那种“小而全”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去,所以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关键所在。
第四,它有利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服务体系服务于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承担了一村一户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及资金投入发挥较大的效益,这就加快了畜牧业生产要素与畜产品的周转速度,把经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第五,有利于推动家庭经营向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由于有了系列化的综合服务,既为农牧民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本身又发挥着规模效益的作用,提高了家庭经营的群体效益。
第六,有利于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新的经营体制下,要组织千家万户参与畜牧业,就应以经营技术推广服务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配套服务,把农牧民与市场、家庭经营与先进技术联系起来,形成系列化生产,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起完整的疫情监测体系,是一项涉及到生产、经营、流通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这项系统工程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是随着畜牧业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所以就翁旗本地实际而言,畜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存在于畜种改良、牲畜防疫灭病、草业建设等基本服务体系,目前首要的工作应是建立健全这些基本服务体系,一方面解决广大农牧民在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提高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旗的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向成龙配套方面发展,促成生产、经营、技术、流通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并且在现有条件下,以专业性畜牧业服务机构为骨干,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设施带动和幅射服务组织,促进各种形态的服务体系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建设模式是以专业畜牧业服务机构为纽带,多种功能并举,建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多元结构的服务体系。
牲畜的防疫灭病是保障牲畜健康成长,保证牲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农牧区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力措施,因此加强牲畜的疫病防治及冷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牲畜防疫灭病服务体系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目前,旗兽医站是全旗牲畜疫病防治的责任单位,现有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肩负责着全旗100多万头只牲畜的疫病防治任务。有疫病防治专用车1辆,冷库1座,现有化验室120平米,有化验仪器设备35台件,能开展简易的疫病监测和疫病化验诊断工作。由于化验室设备陈旧、老化,许多疫病检测诊断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地影响着疫病防治工作。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场兽医站32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8人。有嘎查村365个,村级防疫员380人。各兽医站基础设施不十分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拟从2004年开始,建设期为一年。项目建成后,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成全旗牲畜疫病监测的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项目建设,全旗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将达到对重点疫病、新发疫病及常规疫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监测的目的,基本适应新形势下兽医工作的需要,减少畜牧业生产中的不必要损失,使动物防疫体系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做出重大贡献。通过技术推广,使广大养殖户对畜牧业中小自然灾害顺利克服,全旗每年可减少因疫病造成牲畜死亡及生产性能下降的损失在100万元以上,保证了防疫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为行政部门实施畜牧业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对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畜牧业副旗长任组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设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在旗畜牧业局,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组织、落实、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专款专用,严格资金预算,确保项目建设在资金指标内完成,使整个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建成后对X旗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但起到示范窗口作用,而且对推广畜牧业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总之,通过对本项目的分析研究,认为该项目在从市场预测、技术保障、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都切实可行。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X旗位于X的中部,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7ْ49′—120ْ43′,北纬42ْ26′——43ْ25′,东西长250km,南北宽度84km,总面积1782.3万亩。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距X西90km,使X南北各旗县同东北及京津冀和辽宁联系更加密切,居X交通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全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25m逐级下降到286m,形成了多层性地貌结构,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风蚀积沙地-淤积平原。总体来说,境内山、坡、谷、平川、沙地俱全,形成“五沙、四山、一分田”的土地构成。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85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4-67%,东部大于西部。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35千卡/平方厘米, 牧草生长期有效辐射为40.8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有效辐射总量的56%和63%,旗内多年平均气温6-7℃ , ≥10℃积温为1300-3200 ℃,无霜期90-145天,绝大部分地区完全能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对热量的需求。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 6、7、8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3%, 降水量变率大,保证率低,降水强度大,有效利用率低,年蒸发量为1250-2260mm,为降水量的2.73-7.5倍,干旱频繁。
X旗地处西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的汇流地带,共有大小河流12条(含3条内陆河),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40754万立方米(其中当地水26259万立方米,外来水214486万立方米),保证率为75%,总迳流量为170288万立方米。据X旗统计局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 全旗1782.3万亩的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16.4万亩,占总面积的12.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7%。全旗草原面积104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8.5%;其中可利用面积872.8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34.0万亩,飞播种草保有面积44.3万亩,围栏草场保有面积5610处33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其中亟待治理面积350万亩。全旗天然植被分布规律,由西向东大体呈森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及沙生草甸、沼泽植被的分布次序。
X旗32个苏木乡镇国营农牧场, 其中以牧为主有11个苏木镇场,以农为主的有21个乡镇,共346个嘎查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 农牧业交错发展的经济类型区。全旗总人口47.35万人。在产业结构上,多年来,翁旗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发展策略,全旗国民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林渔副业多种经营的大农业经济结构。
2012年,全旗财政收入58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1.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1元。全旗国内生产总值13.49亿元(现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6.79亿元,第二产业3.46亿元,第三产业3.24亿元。 种养业是翁旗两大主导产业, 是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1年农业总产值10.90亿元,其中农业5.13亿元,林业0.47亿元, 牧业5.10亿元,渔业0.20亿元,农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93.85%,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83%。种养业已成为翁旗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X旗是一个农牧兼营的经济类型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为生产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快节奏、高资产的社会化生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因循守旧的落后生产制约了全旗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旗委、旗政府适时提出了“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并逐步拓展科技推广工作领域,以科技实现自身的完善,求得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2000年农业部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项目在X旗落地,经过两年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畜牧业科技在翁旗的应用。
发展畜牧业生产,繁荣牧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的现实原因,这种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某些服务项目还处于空白,所以扩大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服务是当前畜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X旗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将充分利用技术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畜牧业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又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核心,先进的科技成果一经被采用,便可以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成效。因此,在我地区增加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配套的科技成果,是提高全旗畜牧业生产发展水平的关键。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科技水平是牧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牧业稳定增长,推动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具有必然性、现实性、迫切性、重要性。同时加快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对保证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会使畜牧业摆脱传统的单一经营和只提供原料的地位,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走上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集约化经营和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之路。
第二,现状的服务业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有待发展和完善。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前,牧业区的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及草原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由于改革还不配套和完善,致使社会化服务体系受到消弱,服务设施落后,科技含量低,这种体系导致了许多困难和退步,一是畜种改良退步,牧区对改良畜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饲料转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疫病防治退步。一些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并没有形成疫病防治网络,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三是草场利用不合理,致使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这些都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萎缩,因而只有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专业化的商品生产配套,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甚至会回归到过去那种“小而全”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去,所以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关键所在。
第四,它有利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服务体系服务于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承担了一村一户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及资金投入发挥较大的效益,这就加快了畜牧业生产要素与畜产品的周转速度,把经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第五,有利于推动家庭经营向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由于有了系列化的综合服务,既为农牧民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本身又发挥着规模效益的作用,提高了家庭经营的群体效益。
第六,有利于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新的经营体制下,要组织千家万户参与畜牧业,就应以经营技术推广服务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配套服务,把农牧民与市场、家庭经营与先进技术联系起来,形成系列化生产,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起完整的疫情监测体系,是一项涉及到生产、经营、流通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这项系统工程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是随着畜牧业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所以就翁旗本地实际而言,畜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存在于畜种改良、牲畜防疫灭病、草业建设等基本服务体系,目前首要的工作应是建立健全这些基本服务体系,一方面解决广大农牧民在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提高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旗的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向成龙配套方面发展,促成生产、经营、技术、流通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并且在现有条件下,以专业性畜牧业服务机构为骨干,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设施带动和幅射服务组织,促进各种形态的服务体系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建设模式是以专业畜牧业服务机构为纽带,多种功能并举,建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多元结构的服务体系。
牲畜的防疫灭病是保障牲畜健康成长,保证牲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农牧区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力措施,因此加强牲畜的疫病防治及冷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牲畜防疫灭病服务体系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目前,旗兽医站是全旗牲畜疫病防治的责任单位,现有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肩负责着全旗100多万头只牲畜的疫病防治任务。有疫病防治专用车1辆,冷库1座,现有化验室120平米,有化验仪器设备35台件,能开展简易的疫病监测和疫病化验诊断工作。由于化验室设备陈旧、老化,许多疫病检测诊断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地影响着疫病防治工作。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场兽医站32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8人。有嘎查村365个,村级防疫员380人。各兽医站基础设施不十分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拟从2004年开始,建设期为一年。项目建成后,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完成全旗牲畜疫病监测的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项目建设,全旗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将达到对重点疫病、新发疫病及常规疫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监测的目的,基本适应新形势下兽医工作的需要,减少畜牧业生产中的不必要损失,使动物防疫体系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做出重大贡献。通过技术推广,使广大养殖户对畜牧业中小自然灾害顺利克服,全旗每年可减少因疫病造成牲畜死亡及生产性能下降的损失在100万元以上,保证了防疫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为行政部门实施畜牧业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对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畜牧业副旗长任组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设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在旗畜牧业局,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组织、落实、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专款专用,严格资金预算,确保项目建设在资金指标内完成,使整个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建成后对X旗周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但起到示范窗口作用,而且对推广畜牧业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总之,通过对本项目的分析研究,认为该项目在从市场预测、技术保障、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都切实可行。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具有现实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