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响车务系统职工人身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摘 要:人身安全与每一名铁路职工息息相关,是实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现实需要。本文结合车务基层站段作业全天候、点多线长、环境复杂的特点,通过对影响人身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管理者与作业者相结合,上下互动、创新手段来保证人身安全的具体方法,对车务站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
铁路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是和谐铁路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而车务站段点多线长,设备和作业环境复杂,现场作业条件艰苦,兼之全天候、高强度的行业特点,造成一些影响人身安全的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人身安全始终是车务系统安全风险控制的重点、难点。只有充分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充分尊重,才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为铁路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车务系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人身安全工作措施,首先是日常不遗余力的安全教育,其次是作业现场的实时监控和不间断检查,再者是对违章行为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在整体上实现了人身安全的稳定可控。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和谐铁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人身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上述措施显得已不够充分,突出表现在宣传教育手段往往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且过度使用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现场监控尚不能做到全过程、全覆盖;事故案例的警示和对违章人员严厉处罚产生的震撼作用难以持久,且容易被教育对象的侥幸心理所抵消。毕竟,现场作业的主体是人,任何外在举措也取代不了作业人员自身时时、处处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适当有效的保护措施。虽然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由于个体的脆弱性及各种客观原因,自我保护的愿望并不必然转化为结果,人身安全“高处坠落、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的四大伤害问题未能绝迹。因此,如何从源头上着手来帮助职工养成在现场作业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尽最大可能地确保作业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每位管理者的深思与探讨。
每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对当事人本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悲剧,在铁路运输生产庞大系统的构成里,直接诱发人身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2.1.1 车务系统24小时不间断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特点,机械式的简单重复,易造成职工班中疲劳、瞌睡、发呆和枯燥、松懈等消极情绪。比如有的上线路作业人员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防护方法不正确造成问题。
2.1.2 经验不足、缺乏预想,不能对主要风险源、点做出准确判断。如有些新工对装硫酸的罐车预想不到调车作业冲撞时硫酸有溅出伤人的可能。
2.1.3 心理素质不佳,有的职工由于业务水平不高和心理素质较差,在作业条件变化和非正常情况下出现过度紧张、恍惚、惊惶失措等反应,对危险的注意力减弱。
2.1.4 存有侥幸心理,长期简单机械式的重复作业,有的职工简化作业程序、合并操作内容,有的对别人违反人身规章的不良行为认识糊涂,盲从甚至包庇。
2.1.5 出现逆反心理。如极个别职工性格上过分倔强和自负,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钻牛角尖,甚至从心理上赌气作业,故意“两违”、对抗上级,对自身、对单位不负责任。
2.1.6 不良生活习惯。有些职工有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班前不能充分休息,班中不能做到精力充沛,上下班途中也容易发生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的行为。
2.2.1 车辆伤害。车站办理列车到发及解编过程中,机车、车辆移动频繁,职工需要进入股道进行有关作业,同时也需要扒乘机车车辆调车作业,如有闪失容易与机车车辆发生碰撞、刮蹭或掉入线路造成伤害。
2.2.2 物体打击。由于受货物装载加固的影响,货物出现窜动、坠落、倒塌,蓬布、绳索擦挂,腐蚀性液体泼溅,客车上抛掷物品,都会危及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2.2.3 接触网伤害。车站正线、到发线接触网平均电压2.5万伏,作业人员在接触网下攀爬过高、持有长大物件、浇水等侵入安全距离都容易造身伤害。
2.2.4 线路、道岔、枕木头不平整,道砟咯脚,路料乱放,造成脚下磕拌、摔倒易造身伤害。
2.2.6 其他因素,如防护设备保养不好、性能不良,闲杂人员对职工的攻击,电器使用不当、煤气中毒、易燃易爆车辆意外事故、照明不良、消防隐患、攀爬高处跌坠等均有可能对职工造身伤害。
我们可以在每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后面发现违章作业的事实,说明基础规章对当事人的约束作用在关键时刻没有能够发挥,随意的、不规范的行为习惯就像是向人身伤害敞开了一道大门。因此,车务系统的职工应当严格执行人身安全作业标准和规章,顺应岗位环境的客观规律和限制条件,常态化、个性化地解决人身安全问题,实现铁路安全生产。
3.2.1 休班时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班前8小时不饮酒,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班前充分休息,休班时间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班中精力充沛。
3.2.2 班中严格遵守基础人身规章的作业习惯。如线路内的防护和瞭望、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佩戴使用、线路内行走和横越线路、翻越车辆的基本方法等,严格遵守人身规章的各项规定是最基本的行业准则,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
3.2.3 作业中互控、他控的习惯,即作业人员不仅要保护好自身,还要对他人(包括视线范围内的任何人)及时予以提醒和防护。
3.2.4 应急处置的习惯,即作业人员要根据季节、气候、环境、作业方式等变化,善于发现作业场所周围存在的影响人身安全的各种风险源、点,做好沟通和汇报,积极采取必要的保安措施。
人在后天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觉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叫做习惯。作业人员只有养成正确的、良好的人身行为习惯,才能消除和控制诱发人身伤害的危险因素,才能保证人身安全不发生问题。养成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作业人员将人身安全的标准、规章、规范、要求等入脑入心,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自觉行动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这种既靠作业者的实践,也需要管理者的引导和推动,笔者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4.1.1 基于每个人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每个岗位与环境的不同,每个职工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对于岗位上的风险源、点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知,但由于人们容易受到过时的经验、盲目的自信以及思想上的偏见影响,并不能总是根据设备条件、作业方式的变化、岗位的调整及时更新对风险源、点的认识,这是造身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一个思想根源。因此必须要不断打破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束缚,经常性地在“深至底、宽到边”的范围内查找岗位上真正构身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4.1.2 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时机,组织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着力打破作业者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推动作业者自我反思,追问自己某一偏执的看法来源是什么,试试自己生理机能是否还是象五年前、十年前一样,原来干调车组飞上飞下,现在干调车区长能否还这样做?如何避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悲剧发生。
4.1.3 组织作业者开展小组讨论,创造开放性、不设防的氛围,相互询问对比,逐项分析岗位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源、点,组织者要注意善加引导,因为如果作业者只是参与、敷衍应付,“人云亦云”则失去了本来意义。通过这个步骤作业者要切实查找出威胁“自己的”主要风险源、点,并做到心中有数。
4.2.1 每名作业人员需要认识每个风险源、点有什么物理特性,存在什么潜在危险,如何对自身行为的调整,按照人身规章的要求采取防范措施,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判断能力、灵活程度有所不同,采取的防护措施也应具有针对性。
4.2.2.1 长期坚持组织作业者基础人身规章的培训和提问,坚持不懈对规学习,了解各项行车设备特性,准确掌握人身规章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白弄懂。
4.2.2.2 帮助作业者找到最适合自身的防护措施,体现个性化特点,比如横越同样的线路,25岁的人和45岁的人掌握的安全距离应该有所差别。
4.2.2.3 教会作业者正确佩戴和使用本岗位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并做好对劳动保护用品的日常检查和定期保养,确保性能良好,能起到防护作用。管理者和作业者在此阶段做好教学互动,取得实效。
4.3.1 要确立自我保护的主体责任,认识到一切他人的防护都是有局限性的,细心观察、准确对待,才能沉着应变,确保人身安全不发生问题。
4.3.2 在站场内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在人身基本规章、标准的约束下,结合站场设备、车列车辆动态、天气情况、自身精神状态及周边环境,努力练习对风险源、点的本能性的觉察、判断,采取有效行动,将自己置身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例如,遇到下雨路滑、股道间泥泞无法下脚时,如何遵守禁止走道心、禁止踩踏枕木头的规定,去做好自我保护。又如,在自己极度疲惫时,如何调整在站场内作业行为,如何确定横越线路时的安全距离。
4.3.3 在作业中要合理分配注意力,处理好生产中各类矛盾,控制自己的情绪,脑手协调动作,明确目标,反复练习,不断总结,长期坚持,让标准成为自然习惯。这是一个深入、持久、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需要反复循环,不可急于求成、舍本逐末。这个步骤要以作业者自动自发为主,管理者要做好引导和表彰,注意保护职工个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铁路安全生产中抓人身安全是一个基础性、长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管理者着眼长远,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帮助和引导职工一步步地进行自我完善。同时要求各级管理者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激发职工的安全需要,强化职工安全动机,通过加强对人身安全的全方位检查与监督,形成自控、他控、互控、联控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人身安全工作的长治久安,真正实现铁路运输“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