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群众是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省委宣传部组织在全省宣传系统开展的“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求, “三问于民”,是每个宣传文化工作者必须修好做精的功课,必须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否则,就不能胜任宣传文化工作。
做好“三问于民”文章,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三问于民”的内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要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群众想说的话,做群众想做的事,向群众问计,向群众讨计,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群众融为一体。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尊重群众的话语权,知情权,表达权,不关门造车,不主观臆断,定盘子,作决策不拍脑袋行事,更不能我行我素搞面子工程,搞假政绩。“三问于民”就是要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事事处处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然,我们的党员干部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只有“三问”与自己的工作实际、与自己的职责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三问”的目的和效果。作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者,就是要通过“三问于民”进一步摸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群众的需求,汇集群众智慧,更好地推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按照省、市、县宣传文化系统“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要求,立足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通过走进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流、推心置腹的交谈,我感触到,老百姓想的、盼的、需要的其实就是我们应该想到而没有想到、应该做的而有些没有做到、能够做的而没有去努力做。几个简单的例子:
注:许多县级电视台集人力、物力摄制反映政府工作成绩的大部头专题、围绕一个或几个部门工作重点开办的栏目、新闻节目中的会议报道,其性、导向性很强,但老百姓看后几乎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其存在的价值、发展的根本就是容易贴近百姓、突出地方特色。
答:多播一些致富的信息、技术象《乡村季风》这样的节目,多反映一些关乎老百姓的事,帮老百姓反映些问题、解决些困难,“行风热线”这样的节目再办的多一些、时间长一点。
注:办好这类节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要担当一些责任,但唯有如此,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放下架子,端正态度,真正做到“进农家门,听农家话,知农家事,解农家忧,交农家友”,你心里许多疑惑就会找到答案,就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觉,就会明明白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就会找到工作的目标、方向和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三问于民”调研活动,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工作者,带着从老百姓那里取回的真经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既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差距感到惭愧,又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针对群众的愿望、要求,梳理过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自办的服务性节目少、针对性不强、质量差,记者跑会议多、镜头对着领导多,跑基层少、话筒对着群众少。下达的内容多、上传的信息少。而存在问题的根源就是群众观念淡薄,还没有从一切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去考虑谋划工作。找出了问题,挖出了根源,也就很容易明确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
县级台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人才、设施、办台经验等许多方面都难以与省、市大台相比,但县级台也有其独到之处和优势条件,那就是对本地受众的接近和对本土文化的熟知,这点正是中央、省、市大台所不能抢占的优势。县级台就要立足优势,从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打“特色牌”,唱出“拿手戏”。比如,可以开办一档完全反应关注当地百姓生活的栏目。这档节目以“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为切入点,凸显人文关怀情愫。栏目记者走街串巷,了解身边的鲜闻趣事,关心百姓的酸甜苦辣,只要是当地观众身边的、想看的、关心的、感动的,都纳入到栏目的“关注”,节目的主人翁都是身边的普通人,通过与他们轻松和谐的交流,引起观众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相信这样的栏目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新闻宣传要突出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如党中央重视农业、办好农业的政策,农村产业调整的政策,党和国家的粮、棉收购政策,党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等等,就会收到好效果。同时,要把话筒多对着老百姓,倾情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的呼声。这样的报道也一定会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县级台自办节目要抓住受众,必须突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让受众在上级台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弥补。县级台面对的是广阔的农村受众市场,这就决定了县级台要关注农村、农民、农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受众的好朋友,办出本地特色,办出“三农”特色。在信息时代里,农村、农民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信息,他们需要依靠这些信息更新农业种植、养殖的科技知识,提高生产能力;需要依靠这些信息跟踪国家政策和变动的市场环境,把握市场机遇指导自己有效生产,尽可能地规避各种风险,这些都是县级台可以扩展的空间。在节目内容上,既要搞好新闻宣传,更要加大信息、技术服务节目的份量;既要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搭好桥、引好路,送上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县级台则要从多征求各行、各业、各阶层群中的意见建议,从本县的角度去考虑、策划栏目内容,突出报道主题,搞活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比如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办 “先锋谱”、 “代表风采”、“委员风采”、“环境治理”等栏目。反映改革开放成就,既从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乡建设等大处着眼,又要从百姓衣食住行等小处着手,多层次、多角度展示,这样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同时,县级台还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办诸如“百业能人”、“爱心模范”、“乡村趣闻”之类群众参与性强的栏目,大力弦扬主旋律。
县级台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宣传阵地,自办新闻节目如何突出主题,把党的政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节目贴近群众是关键。广播电视新闻要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和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首先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努力发掘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点,把时政新闻做得让观众爱看。在作会议报道时,编辑、记者不能图省事,把与群众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都淹没在了会议议程和领导的报告中。在作领导活动报道时,记者还应该多长一只眼,借下乡到基层的机会,去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或“新闻”外的新闻,这类新闻往住更有价值。其次,要从百姓的角度去发现、发掘新闻点,用百姓身边事影响和教育观众。县级台的根基在基层,群众中有很多先进典型和事迹,也有少数人所作所为与公共道德、法律相悖,这些鲜活的人和事会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信,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