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镇实现城乡一体的路径探索 XX镇地处XX区东北部,距城区30公里,幅员面积38.2平方公里,辖13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16348人,耕地13447亩,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 “富裕、文明、秀美” XX的目标,以富民强村工作为载体,紧扣“生态立镇、农业主镇、旅游兴镇”这一主线,积极探索山区乡镇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镇党委、政府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镇农村风貌和城镇形象、农村经济和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民生活质量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农村面貌大变样。近两年,镇党委、政府自筹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村水泥路3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道路通村率居全区前列;整治山平塘、石河堰25口,新建蓄水池12口、人饮工程3处,解决了2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邀请技术人员对场镇自来水进行技改,改善用水质量,保证了自来水的全天候供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35口。积极向上争取水保工程,水土治理10余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整理1万亩。
——城镇形象大提升。截止2012年11月,集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倍多,铺设下水管道500余米;安装路灯30盏,居民夜间文化、娱乐生活更趋丰富;新栽桂花树200株;对居民盼望多年的老街进行硬化,彻底告别群众赶集雨天泥巴浆、晴天灰飞扬的历史。同时,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建垃圾处理场1处、垃圾池2个,并对铁路和公路沿线430余户、10余万平方米农房进行风貌改造;成功打造天井沟村,2012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村。
——社会事业大发展。自筹资金20余万元完善敬老院附属工程,敬老院基础条件达到省级标准,床位达60个,入住“五保”老人17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2.3%,报销比例达65%;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村村建立了标准化卫生室,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结对帮扶深入开展,51户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提供致富信息17条,送技术下乡26次,提供致富帮扶资金5.6万元。
——农民收入大增长。以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经济为重点,依托大山岭伏季水果基地,栽植油桃近6000亩,2012年,成功举办乡友桃花会和油桃采摘节,共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余万元,群众土特产品销售收入15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利用坡地多、面积广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共打造1000亩花椒基地1个、500亩生姜基地2个、300亩西瓜基地3个。种植基地为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不仅有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还有每天50-100元的务工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复杂系统工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集中”促进城乡共融,奋力创新,大胆实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做大产业,用产业支撑统筹。镇党委、政府按照“农业做优、三产配套”的思路,在不断壮大油桃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把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化链条的第一车间,采取建基地、育业主、抓大户、带小户的办法,推行“六统一”运作模式,成功打造水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发展名优桃、李、梨、杏、枇杷等系列伏季水果6000余亩。另一方面,依托水果产业基地带动发展旅游业,在开发天井沟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四面山新旅游景点,带动了一批乡村客栈、农家乐等经营实体的兴起,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
——狠抓增收,用农民收入衡量统筹。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作为衡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绩的硬指标,坚持寓强镇于富民之中,紧紧扭住农民增收不放松,在户调查、村统计、镇汇总的基础上,建立了横向到产业、纵向到农户的增收坐标体系,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每个农户。在增收思路上,进一步明确了治水兴路夯基础、集约经营抓产业、打造亮点兴旅游工作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扩大就业上,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先后举办技术培训会30余期4000人次,增强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改善民生,让群众受益于统筹。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民生改善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打造为民平台,完善惠民举措。增设党员中心户访民情,以自然村落为基础划定区域,选定素质好、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党员为该区域的党员中心户,负责联系区域内的其他党员和群众。建立党员工作室化民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资金,引导和帮助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党员,特别是各级党代表和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在村组设立党员工作室,反映,服务民生。打造便民服务点解民忧,整合政府便民服务中心、村(居)事务点等群众社会资源,在各村(居)成立便民服务点,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强化改革,以创新推动统筹。镇党委、政府为了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针对农民想进城又有后顾之忧的思想,探索在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社保医保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实行“双轨保障、允许过渡”。为适应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着力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创新建立了经济发展、便民、产业、创业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服务中心和镇村社便民服务体系,形成了运行高效、服务全面、群众满意的新型工作运行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对土地流转双方实行奖励,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2万多亩,有力地推进了强村大户战略的实施。
——健全机制,用制度保证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形成各方面的合力。镇党委、政府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努力以机制的大创新推进乡村大发展。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采取政府补助支持等办法,鼓励群众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共撬动民间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机制。采取“业主+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发展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个扶贫协会。大山岭果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新干部考核机制,出台镇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工作倒逼制和限时办结制,将每年6月和12月定为“镇村干部考核月”,组成考评组,深入各村听汇报、看现场、访村民等,全面考核量化镇村干部工作。
我镇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更新观念抓实效,奋力攻坚求突破,积累了一定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必须”: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镇党委、政府坚持发展富民为先的理念,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头戏,突出产业重点,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尊重农民的权利和意愿。镇党委、政府提出“双轨保障、允许过渡”的灵活政策,保障了农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受益主体地位不动摇,真正把选择权交给了农民,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思想,保障了农民权益。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着眼长远作为现实选择。我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既制订了全面规划,又选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力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稳扎稳打,使统筹城乡发展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一把手挂帅。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很难打开局面。我镇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村组干部齐上阵,把工作责任直接压到每位领导的肩上,使每个人不得不想事、不得不干事,有效地消除了体制内耗,形成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