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新型农业现代化涉及水利方面的问题,我带领水务局、发改委、农开办、农业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利民、刘集、稍岗等乡镇对涉及水利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治水理念,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县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水利建设每年亮点纷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2.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06.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8万亩,配套机电井29003眼,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8.5875万人,每年治理沟渠500--900条,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现代农业水利新格局,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4年至2010年连续七年荣获河南省农业战线最高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跨入了全省水利建设的先进行列。
一是骨干河道及干支沟淤积严重,面上沟渠路坝多,防洪排涝能力大幅降低。干支沟上的配套桥梁损毁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配套,灌溉水平低,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三是水利工程管理滞后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乡村水利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上,节约意识不强,浪费较为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四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级财政用于水利的投资小、增长慢,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1、大力开展面上除涝配套工程建设。一是加大跨乡镇干支沟渠治理力度,全面打通主要排水通道,进一步完善干支沟排水体系;二是继续抓好面上沟渠治理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全面治理。重点拆除阻水路坝及占压排水沟渠厂房、门店,达到沟沟相通,沟河相通,逐步形成完整的排涝沟河网络,彻底解决内涝问题。三是搞好农村道路桥涵工程建设以及干支沟上配套桥梁修复或重建,确保实现“两通一排”。
2、着力提高灌溉保证能力。以新打机井、更新机井、修复旧井为重点,按照查漏补缺、消除空档、更新挖潜、确保质量的要求,结合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股份合作”、“独资打井”等多种形式,抓好机井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加强对机井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专人管护,真正做到有人打井,有人管井,有人用井,充分发挥机井效益。同时,积极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平,降低灌溉成本。
3、加强乡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各乡镇成立水利服务站,核定乡镇水利服务站编制和机构设置,明确职能,充实配备人员,经费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同时,建立乡、村抗旱服务队,完善县、乡、村抗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管理高效、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4、稳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县政府已经出台了《XX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对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及成立用水户协会等形式,明晰工程所有权,搞活工程经营权,搞好试点,以点带面,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和管理体制,引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走向市场。全面加强工程管护,提高工程完好率,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