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有益探索——以陕西凤县“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为例 张革风等 提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作用,开创农金工作新局面,是基层金融机构党组织面临的—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凤县党组织开展的“农户增收计划行动” 活动凸显的特点,对破解这一课题无疑有着弥足珍贵的启示作用。 从2008年起,地处陕西秦岭山区的凤县,启动了一个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全县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151个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选派百名干部驻百村,百个单位帮百村,紧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题的 “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并将这一活动与之后在全国各地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活动凸显以下几个特点,对基层无疑有着弥足珍贵的启示作用。
特点一:党政主导细化管理。“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伊始,凤县陆续出台了《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考核办法》、《凤县“农户增收计划行动” 管理考核办法》、《凤县农民收入调查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细化管理。规定驻村干部以驻村促增收为主要工作,每周至少到村1次,时间不少于2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为村里办的好事、实事以及努力方向、工作进度等分别进行承诺公示;对3个月以内工作没有起色的,驻村干部退回原派出单位,5年内不予提拔,由原派出单位重新选派干部驻村,单位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对评为包村先进单位、驻村先进个人和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民增收“三好”村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进入全县前10名及“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进位的村级党组织,分别给予5000---10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好的驻村干部,优先予以提拔使用或列入科级后备干部名单等。全县各级党政组织把“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职责,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普遍坚持周考勤、周汇报、月例会、月检查等制度。全国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后,凤县又进一步健全制度,将“农户增收计划行动”纳入创先争优,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特点二:单位各显神通实帮。在“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中,凤县包扶单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凤县各金融机构党组织将这一活动列入党建工作的内容,带领干部党员积极参与不缺位,不仅做好帮扶包抓村的农户增收,还围绕全县的行动出实招:县人行在活动中,多次将党组、党员活动搬到包扶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为包扶的南凤村发展特色产业拿出万元扶持资金,还出资9500元,支持红花铺村的基础建设,党组成员还带领党员干部参加村上建园及花椒采摘等义务劳动。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央行“小机构、大作为”的作用,召开辖内金融机构联席会,专题研究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并积极调研,撰写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为农户增收建言献策,被县委转发全县。2010年,根据凤县信用联社存贷比高、组织资金困难,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先后两次向凤县信用联社发放支农再6000万元,有效缓解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问题;县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增强“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的理念,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着力打造小额信贷金字招牌,采取在较长的期限内实行分期偿还本息的方式,实现了农民受益,政府满意,信用社得到长足发展。截止12月末,涉农余额为44161万元,占各项总额的92.66%,较年初净增10241万元,较上年同期多增4602万元,增速为30.19%。县农行专门成立了 “三农个贷中心”,专司惠农卡和小额农户的发放工作。仅2010年就对10个村216户累计发放小额1071万元,重点支持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家庭宾馆等增收致富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并根据客户需求,在落实抵押担保前提下,为七户生猪养殖大户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220万元,支持养猪产业发展,促其做大做强;2010年4月中旬,凤县遭受严重霜冻,花椒几乎绝收,县农行重点支持了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雨润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花椒芽菜深加工流动资金需求,发放扶贫贴息流动资金300万元,目前,公司已建立了花椒芽菜基地3000亩,随着花椒芽菜的上市,2979户农户将直接收益。
特点三:驻村干部党员实干。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民尽责、为党尽忠、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农民增收尽力,几乎成为驻村干部和党员的一致行动。县水利局驻村干部张彬在河口镇陈家岔村驻村后,积极走访、座谈、了解村情,逐户制定落实增收措施,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与村两委会紧密配合,使村上先后发展蔬菜种植787亩,发展母猪养殖72头,生猪存栏2100头,发展中药材栽植150亩,发展林麝养殖57户,养殖林麝30头,培训实用技术人数230人次,完成劳务输出280人次,完成改厕22座,发展地膜洋芋350亩,发展白皮松育苗280亩,争取资金140多万元,实施了河道治理、修建便民桥,村民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建设工程,并使村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列入全县2010-2020年实施范围等,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0元,超额完成了农民年度增收计划。县药监局干部张磊在进驻凤县最偏远的瓦房坝村,依据村情,多方协调44.6万元,先后发动群众种植猪苓15万窝,组织群众修建便民道路5.5KM,修建1座移动塔, 进行水灾救助帮扶双女户和贫困户1.05万元等实事,使农民人均收入达6388元,高于全县水平。村民告诉记者,仅种植的猪苓,收获后产值将就可达2000万元。象这样的事真是不胜枚举。
特点四:创建新模式。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活动中,凤县农信社在人行支行的支持下,还积响应“一行三会”《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率先推出“农村住房抵押”,此举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关注。县上还以南星镇榆林铺村为重点,以每亩每年280元的价格租赁给米禾公司种植无公害蔬菜,成功流转土地500多亩,村里的80名剩余劳力,再以每人每天40元的劳务费受雇于米禾公司,根据不同季节和市场的需求,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并以此为典型,带动全县流转土地2600余亩,实现了农民以土地收入为主,向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转变。同时,以土地流转为主,在嘉陵江流域规划了十个现代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县规划了“八个万富民工程”,颠覆性地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开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模式。凤县还积极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增收的凝聚力,推进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协会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总数分别达到30个、47个,吸纳会员4600余人,带动农户13800余户。
特点五:带动激励见实效。 树典型,表彰先进,激励创先争优,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去年的干部调整中,县委对19名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好的驻村干部予以优先提拔使用。贴近“三农”的实践,又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了解,同时促进了全县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截止“十一五”末,11万人口的凤县,各项存、比“十五”末增长了2倍多,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实现“双降”。其中县农业银行“十一五”期间不良余额为零,县农信社不良占比下降2.62个百分点。
由于在县域经济中的突出表现,2009年度,人行凤县支行、县农信社和农业支行分别被县委、县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等称号。最近,县上拿出500多万元,对去年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县农信社和农业支行又分别受到表彰。2009年2月,县农业支行被省行评为信贷管理先进单位,县农信社多次被省社评为年度经营综合目标考核特别贡献奖、优秀单位等。
“创先争优和农户增收计划行动使党组织和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咱们镇的许多惠农工程,都是农村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咱们有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工程款未到位的情况下,为了赶工期,就先垫上自已的钱干开了!”这是红花铺镇王艳翔发自肺腑的感慨。
据统计,仅2011年全县新发展蔬菜7万亩、花椒22.73万株、苹果6860亩、核桃6200亩,实现产值4亿元,转移就业38008人,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493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58件,办实事181件,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稳定,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95元,同比增长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