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流入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规范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以及管理、教育和监督,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近年来,AA作为涉矿主要区域,大力发展锰和铅锌采集冶炼加工行业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居住和创业环境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AA。按照州委组织部的调研相关要求,我们以做好流入党员管理工作为重点,结合实际认真落实,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了解、随机走访等方式,对全县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管理、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加强流入党员管理作了深入研判。
AA县的流动党员共有1455名,其中跨地区以上流动的218人,县内农村流入城内的1237名。
(一)流出党员方面。全县共有流出党员201名。从结构上看,其中下岗分流工人21名,外出务工农村党员180名;从地域上看,跨省流动的151人,省内跨市(地)流动的48人,流出县外的2人;从流向上看,流到非公企业的140人,在发达地区建制村务工创业的61人。
(二)流入党员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跨地区上以流入县内的党员,他们以农民、下岗职工和转业退伍军人为主,共有17人。其中跨省流入的1个,省内跨市(地)流入的16个。从事行业上来看,个体工商户4人,厂矿企业操作工人5人,服务行业3人;从文化程度上看,流动党员呈现以高中(中专)文化居多的特点,共有10人,大专以上3人,高中以下4人,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从管理上来看,执有《中国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有13人。另一种是从本县农村流入县城内的,共有1237名,这部分党员以老党员为多数,随子女进城居住或者进城务工、经商等,他们的时间较为充裕,参与社会事业的热情不减,组织关系普遍挂靠在原村党组里,与居住地党组织的联系又很少。
在调研中,我们分了几个小组进行走访调查,流动党员纷纷畅所欲言,并收回调查问卷120张。经过归纳分析,我们发展流入党员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系隶属有所固化。当前社区支部党员的主要为居民身份,而历来传统支部隶属操作上,农村户口的挂在村党支部,居民身份挂在社区支部,形成了农村党员是农村党员,社区党员是社区党员的管理固化局面。还有一些觉得转组织关系程序有些繁琐,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情感上难以融入,归属感不强。农村进城党员中,老党员在生活、习惯、想法上与城区党员也存在着一些差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语言交流上就有所不适。AA是苗族聚居区,在农村中大多都是以苗语直接交流,而城区普遍讲的是汉语。除了语言,无论是着装和民族习俗,城乡之间差别都较大。
(三)组织生活难开展。流入党员长年居住在流入地,与原所在党组织联系较少,而居住地开展的党组织生活,他们有时候因务工繁忙请假,有时候又联系不上,经常性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四)作用难以发挥。有些流入党员认为自身是个外来户,既怕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又怕在所在地组织开展的活动中,有意见建议讲了也白讲,故而奉行少讲多做的原则,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赚钱。”
(一)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AA县委始终把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了以县委为组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下步工作目标。各级党组织切实承担起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的通知》和《AA县“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不断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深层次推进。
(二)摸清流动情况,强化跟踪管理。总体形成组织部门有人专门理、工商部门有个协支部管、“两新组织”里有党小组认、党员流出地组织问的管理组织体系。县委组织部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组织生活等,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建立相关管理台账。在工商部门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对长年在本县创业务工的党员,建立档案并进行管理,寄送相关党内活动资料文件,督促党员主动汇报思想,按期缴纳党费,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加强与流入党员原组织的联系,每半年对流入党员作一次鉴定,认真记录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由党员自己带回原党支部,原党支部通过查看活动记载的方式,了解党员在流入地的工作生活情况,实现党员组织关系的正常对接。
(三)健全制度建设,促进运转规范。制度是长效运行和规范运行的保障。我县努力通过制度的完善健全,以此规范流动党员组成支部、挂靠支部和流动党员自身管理,督促组织生活有序运行。一是组织指导联系制度。由县直属机关工委直接联系管理,一季一指导、半年一检查、年终一总结,负责组织培训、业务指导、日常管理,并派出党建指导员强化组织建设,帮助和完善党员学习制度、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理清工作开展思路。二是党代表联系服务制度。对于每名流动党员,都有一名本地党代表负责联系,要求党代表要掌握了解并化解流入党员的各种困难,从思想上、物质上、生活上及时给予一定帮助,主动为他们提供在生产经营中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三是支部会议列席制度。流入地支部在做出一些关于发展的重大决策时,主动邀请常驻流动党员列席旁听,向其介绍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注重组织流动党员提建议,出点子,献计献策,建立起建议采纳推行的工作台账。
(四)探索创新平台,激发服务热情。我们把随子女长期驻城的且参与社会建设热情不减的老党员归类为“夕阳红党员”,探索让他们从原党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管理新载体,组建新的党组织。由县直属机关党支部负责摸清这些党员的底数,建立“夕阳红党员”花名册,具体按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登记,兴趣爱好栏按照文艺、体育、、公益、5大类进行分类,并根据爱好相近、居住场所相隔不远的原则,指导支持这些“夕阳红党员”组成党支部。目前,首个城区“夕阳红党员”支部——AA县苗族文化宣传党支部已正式成立。该党支部由12名热爱且有一定苗族文化基础农村老年进城党员组成,他们积极用苗语宣传党的精神,推广苗鼓、苗歌等各类民族文化,服务热情度高,花垣市民十分欢迎。
(一)加强联系服务,让流入党员积极亮身分。流动党员离乡背井外出务工,的确在情感融入和角色转变上,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有些流入党员对党员履行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有所淡薄,觉得出来是务工赚钱的,找组织对此帮助不大,就不需要做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活动这些麻烦事了。要破解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所在地组织要建立起发信函、打电话、上门访等常态化联系机制,并加强与原所在地党组织的联系,做决策时尊重流入党员的建议意愿,切实做到外出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所在地支部可以为流入党员提供的服务与方便,解决流入党员务工创业后顾之忧的实事,比如解决子女就近入学、创业信息共享、文化娱乐场所等等,让流入党员积极亮身份,找组织,更好地享受到党员的权利,履行党员的义务,融入到新的“家庭”。
(二)加强教育引导,让流入党员主动想做事。近年来,国家宏观上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政基础建设,基层组织各种事务逐渐增多,工作量大大增加。有些基层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怀有懒散情绪,认为要把自身管理好,把上级布置活动开展好就“阿米陀佛”了。况且流入党员亮身份、找组织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此,要把流入党员管理工作列为流入地党组织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打捆列入年终各种考核,强化工作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要适当给予奖励。同时,流入地党组织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主动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开展各种党内活动,对流入党员的权利保障要与本地党员一视同仁。流入党员在所在地做好人好事突出、服务群众突出、先进形象突出的,还要以组织的名义,报给原党支部,通过“外地干好事,荣誉回故乡”的先进性主题教育载体引导,激发流入党员在异地的干事创业热情。
(三)加强组织保障,让流入党员加速有作为。“七嘴八舌”要整理才是好主意,“散兵游勇”要归拢才能“占山为王”。组织就是靠山,就是干事创业的“定心丸”,只能通过组织,才能把分散的力量聚到一起,才能攥成一个强劲有力的拳头,才能建功立业事半功倍。流入党员成立党支部,隶属县直机关工委直接管理,是我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个有益探索,但目前还只是试点推行,离全面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实践证明,这些想法相似、爱好相好、驻地相近的党员们聚在一起,成立支部后,很快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支部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组织成立之后,利于流入党员的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党员们经常性在一起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相互交流,形成了“一带二、二带四”的几何式增长进步局面,迅速地成长为新政策的宣传者、行业发展的带头者、致富带富的模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