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摸底调查分析报告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进一步明确了扶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后,__市依托山大坡广,林茂草丰,地理气候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在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让农民“抱成团”的新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为农民致富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__年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__家,出资总额达__亿元,合作成员达__人。其中,仅__年就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__家。通过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摸底调查,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国家为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登记手续简便,相对于形式的经济组织来说条件和要求非常宽松,这也就造成一些经营者有空可钻。由于不验资,一些经营者拿着几个农民的证件和相关资料便轻松取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业执照;由于不年检,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理完营业执照后便“名存实亡”了。还有就是农经部门对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补贴一定款项,一些人员为了得到政府的拨款和银行的,也轻松办理了专业合作社,其实并没有真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得到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多项优惠。在这么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增加了农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同样,也吸引了许多企业的“眼球”,它们面对国家的一些政策优惠和银行的资金扶持,转眼由企业“翻牌”为合作社,挤占了本不属于它们的政府资源。
经过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宣传发动,特别是在一些建设比较规范,带动能力强,成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一些农户主动联合起来,申请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综合来看,全市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产业化功能单一,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缺乏配套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真正合作的基础与条件,导致合作社登记成立后沦为无办公设施、无销售市场和无经营收入的“三无”合作社。
勿庸置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滚雪球”式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确实产生了带动农民就业和创收的辐射效应。但是面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不但无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会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建议当前应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出发,深入研究,细化措施,确保稳步推进。
一、严格准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再加之工商部门在受理登记申请材料时只能采取形式审查的方式,尤其是面对各级政府为完成发展数量而施予的各种压力,必然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量”与“质”的失衡。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时不必提交验资证明,造成了申请人可以随意填写出资额。而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补贴或提供时把成员出资总额当作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出资金额越大,越有可能获得补贴和优惠政策。这样导致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出资金额越来越大。因此,建议在准入时,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和实地考察。
二、加强监管。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来看,“养殖业”所占比重偏大,几乎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0%,但养殖业的安全隐患大。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力度。还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一段时间后,因为经营不善、部分社员退出等原因而名存实亡。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年检,所以营业执照依然有效,还可以享受金融支持、用地优先等优惠政策,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金融隐患。因此,建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需要年检但不收费的办法,更好地为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
三、抱团取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兴农富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发由之路。但就目前而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依靠单一、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而分散,各自为战,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发挥合作社作用。建议调整合作社运作结构,采取“抱团取暖”模式。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品牌创建、人才培训、技术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提供帮助,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群化发展。这样,一方面比单打独斗力量大,抗风险能力强,能从根本上避免农民盲目无序的生产。另一方面能不断扩大__特色农业的影响力,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