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县乡镇美丽乡村规范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结合现实需求,顺应群众期盼,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以创新之策、行非常之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和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理念、内容与水平,也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从2012年开始,我县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旅游通道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分步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分三个批次陆续启动了全县19个乡镇的镇村联动集镇改造建设。
目前,第一批平都、枫田、瓜畲、横龙、严田、泰山、洲湖7个美丽乡村集镇建设基本完成,第二批“六镇一场”已投入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批六个乡镇的镇村联动集镇改造建设已进入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阶段。全县乡镇建成区面积达17.7平方公里,新增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70个新农村建设点共硬化道路123.14公里;完成改水、改厕2686户;修建排水沟34.71千米;拆除“空心房”及破旧栏舍51193平方米,新建住房(包括在建)56924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37346株;修缮、改建和新建各类社区公共设施(农家书屋、休闲广场等)159处。
我们亲身感受到农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城区近郊农村和具有产业特色优势的乡村,基本达到了村庄秀美,村民富裕,设施配套,宜游宜居的目标。但多数乡村仍普遍存在制约瓶颈。突出表现在:
风格不够鲜明。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清晰、不明确,发展规划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风格,特别是在村庄房屋建设上档次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大部分乡镇没有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村庄规划编制,规划监管职能的缺失,在无规划、弱监管的情况下,农民建房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现象较为普遍。
卫生状况不好。除集镇外,多数村庄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垃圾乱倒,胶袋乱飞,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垃圾随处可见。多数村庄没有垃圾收集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改水改厕还没有完全达标。尽管有些行政村建立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但由于垃圾数量增长较快,原来垃圾处理经费预算被不断突破,经费不足影响垃圾运输问题越来越突出。垃圾处理难,污水处理更难。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刚刚起步,受村民居住分散影响,污水集中处理成本高,解决难度大。垃圾、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直接、最紧迫、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长效监管不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的示范点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机制尚有缺陷,效果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打造安福特色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突出内涵建设,注重内外兼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管理等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延伸其内涵。一是要坚持“内外兼修”。在注重美丽乡村外在美丽的同时,更要注重新农村的内涵建设。整合医疗、教育、卫生等各种优质资源,逐步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进而实现社会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打造内外兼美、表里如一、和谐统一的美丽乡村。二是要坚持统筹推进。要加大整合力度,统筹规划建设村庄娱乐活动广场,配套公厕、道路绿化、路灯和水清鱼跃的池塘小景,让农民向往的“居住似别墅,出门是公园,雨天不沾鞋,伸手水就来”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风景。
第二,突出分类指导,彰显地域特色。结合农村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倡导原貌整治,彰显地方特色和乡村风貌,实现村庄自然美、个体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科学编制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谋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以“不劳民伤财”为前提,按照轻重缓急,从群众最急需的危房改造、道路通达、饮水安全、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特色产业培育。二是要坚持生态优先。依托当地生态特色优势,以“生态、绿色、节能、环保”为引领方向,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如:沿高速公路连接线至泰山温泉旅游通道、安茅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建设的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按照“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战略步骤,打造新建型、改建型、生态型、古村落保护型示范点,形成“一村一景”、“一点一色”的多“彩”布局。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特色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方特色,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四是挖掘文化底蕴。注重对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的挖掘,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五是要坚持保护优先。要尊重村庄原有风格,不大拆、大建,尽可能保持村庄特色。由于经济收入差异,村民房屋格调都不一样。针对这样的情况,可灵活采取“一户一样”的方法实施整治。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大量资金和土地。
第三,突出主体作用,促成建设合力。美丽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坚持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农体作用、体现农体地位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充分尊重、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好、保护好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农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一是要建立机制,发挥作用。要建立农民作用发挥机制,通过拓展渠道和搭建平台,全力做好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变成农民自己的事。二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自愿、自主、自律、自管的原则,以农民所愿、所想、所盼为第一出发点,摸准农民心思,尊重农愿,不能大包大揽。每作出一项决策、每启动一项工程、每采取一项措施之前,都首先听取群众意见,都让农民拿主意,办农民想办的事,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充分体现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广大农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第四,突出外延拓展,提升建设质量。一是要拓展旅游外延。我县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雄奇,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一定要积极探索,拓展乡村文化旅游外延,深化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旅游新亮点,寻求经济新突破。选择重点旅游乡村,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区域景点打造,使零散景点串联成片,形成山、水、林、田于一体的休闲景观,促成规模,打响品牌,凸显效应。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对各地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古村落、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为载体,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以自然风光、山水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休闲旅游特色乡镇,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型、产业集聚型和乡村休闲旅游型特色村,打造一批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农耕文化游、乡土文化游以及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凸显地区整体形象和个性,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二是要拓展创建外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动农民深入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拆危旧房屋、拆猪圈、拆厕所、拆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为重要内容的“三清、四拆、五化”活动,确保做到“三个看不到”,即:可视范围内看不到生活垃圾、村庄内看不到乱堆乱放、房前屋后看不到乱搭乱建。同时,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优美环境共建、文明素质共育、公共服务共享、文化生活共荣、和谐社会共创“五大工程”,着力提升整治内涵。三是要拓展绿色外延。立足于打造环境宜居乡村,编制美丽乡村示范线绿化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绿化林带。以建设绿色生态乡村为抓手,深入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加大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和农户庭院的绿化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拓展乡村框架向完善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形象、改善百姓民生的特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