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要是第一信号 夏日傍晚的中宁某村文化广场,电影大幕布挂在广场旁边一农户的侧墙上,十几名中老年妇女一手拉着两三岁的小孩,一手提着小马扎,陆陆续续来到广场中央聊天,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追逐着嬉戏玩耍,带着落日的余辉,电影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拉开了序幕,孩子们也安静了下来,大约半小时后,带孩子的大人们逐渐将怀中熟睡的孩子抱回家,最后只有三五个人完整地独享了这部影片。这是时下农村电影放映中的一个场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下乡、手机媒体业务等新兴文化传播方式的普及,农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弱化了,尤其是在春夏黄金季节,年轻人纷纷出门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而他们正是“电影”这种文化产品需求最弱的群体。面对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的这种窘境,如何破解“农村电影”文化惠民却没有真正惠民的实际问题,是摆在基层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针对农村电影观众越来越少的实际,改革和创新现有放映模式和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改革的核心就是“适销对路”,就是“找观众”,实现“有观众”的放映。近年来,中宁县文广局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坚持以破除 “四风”为抓手,把“群众需要作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第一信号和改革方向”,大胆改革原有“一村一月一场”、“村村见面”的固定放映模式,实施“以观众定场次”、“以需求放片子”的工作机制,合理布局放映点,按需求人群确定放映时间和地点,努力把电影送到最需要的群体当中,先后组织开展了送电影“下杞园、进企业、访军营、占广场、展校园、落移民村”六项品牌活动,使农村电影找到了自己的观众,发挥了“用武之地”,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枸杞是中宁的名片,作为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枸杞早已成为中宁种植业的“龙头老大”,近年来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以上。但枸杞种植是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家种上2—3亩枸杞,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七、八个人也忙不过来。近年来,随着中宁临时用工市场的兴起,使一个轻壮年妇女可种2亩以上枸杞。每到6月下旬,来自海原、同心、红寺堡等周边市县以及固原市各县、甘肃等地的枸杞采摘大军纷纷涌入中宁,每年约7—8万人,分散居住在枸杞种植农户家中,舟塔、宁安、新堡、大战场等集中主产区乡镇均建有农民工中转安置营地,为当天到找不到住处或中间转战采摘区的外地务工人员提供免费服务。找到活的辛苦采摘一天傍晚收工后都能及时拿到当天工资,白天安静的农村巷道一下子成了热闹的街市,一个村庄突然平添了几百号外来人员,人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相互走动着,就是在入睡前的2—3小时兴奋期内常有不少治安事件发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很多问题。为了帮助这些务工人员打发睡前的无聊时光,中宁打破原有一村一月一场布局,及时将部分农村电影放映场次集中送到外来务工人群密集的中转营地、重点村队的枸杞晒场,集中时间、设备和人力,在务工人员高峰期坚持每天放映,片源不足时,将县电视台库存老旧影片调出免费放映。电影工作者的举动也唤醒了许多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加盟”,他们纷纷制作宣传幻灯片,加在片前片后免费放映。据统计,中宁每年为外来枸杞采摘人员放映电影近500场,观众4万余人,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的同时,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据政法部门信息反馈,农村电影下杞园以来,由外来务工人员引起的治安案件明显下降。
除中宁枸杞名扬天下外,素有“宁夏温州”之称的中宁县还是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中宁县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累计投资17亿元,将6万余亩荒山丘陵夷为平地,让工业企业上山入园,中宁民营工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仅石空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在职职工人数就由3年前的不足1万人,猛增到了今年的3万余人,而且超过40%的工人来自宁夏其他县区和外省区,尤其是宁夏天元锰业这个全球最大的金属锰生产基地拥有职工达17000余人。职工人数的迅猛增长,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量外来职工的后勤生活保障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企业下决心购买了长庆输油公司在中宁的一个废旧生活基地,经过简单整理,吃、住的问题解决了。由于基地远离县城,又没有电视、电脑等文化娱乐设施设备,职工缺乏工余后的文化生活,情绪很不稳定。在得知企业的难处后,县文广局主动提出利用基地旧礼堂,建立固定电影放映点,坚持每天定时放映,能容纳近千人的礼堂每天座无虚席。工业园区中小型企业采取厂区流动免费放映方式,每月每个企业2—3场。自2010年至今,共为企业职工放映电影1200余场次,观众超过20万人次。受益职工自嘲:我们不再是一个干活的机器,电影结束了我们下班后“独守空房”的苦难,也让我们挣钱的同时实现了“营养平衡”。
曾几何时,农村电影是农村群众唯一的高科技文化产品,一听说哪个村放电影,半大的孩子约上一大群,披星戴月跑上几公里之外撵着看电影,这些已成为四五十岁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农村电影人群跟着电影跑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视角艺术传播方式打破了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电影在中轻年人群中仍有独特的位置。围绕着中轻年和少年这个“目标人群”,中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转变思路,不再“坐等上门客”,而是让电影追着“目标人群”走。近年来,中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公益电影访军营”、“爱国主义影片展校园”、“优秀占广场”等电影放映品牌文化活动。每年“八一”前后,为驻宁某地炮旅、、消防官兵循环放映影片一个月,放映电影近30场;主动创造条件,建立校园白天放映场所,改造利用学生食堂、学校会议室场所,每年为全县6万余名中小学生放映电影730余场,保证每个学生不出一分钱,每年免费观看4场电影;动员各级文明单位出资冠名,在县城人口密集广场、社区中心地带,与广场文艺演出交替进行,每年组织夏日广场优秀影片展映170余场。多形式的“追逐式”放映,让身边充满现代“”危机的中轻年人留住一份电影的“情怀”。
生态移民是宁夏人的一个伟大创举。地处宁夏中部连接南部山区最前沿的中宁县,是宁夏扬黄灌溉的源头枢纽,从而也成为接收安置生态移民的“首选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近10万南部山区群众移居或行政划转中宁。如何让分散在不同山沟的贫苦群众搬得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接收地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宁文广局针对山区回族群众不唱戏、不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实际,采取让电影吸引群众走出家门聚在一起的办法,逐步打开移民群众的“封闭心理”。每当有大批移民开始进驻安置区,电影总是当晚的第一“见面礼”。三年来,全县共为四个移民新村放映电影1560余场,每次放映电影前,都要选择播放一些惠农政策宣传片或科教影片,使移民群众在享受电影娱乐的同时,了解更多科普知识。分散孤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逐渐被聚集热闹的人文气息所取代,被电影带“活”的移民群众开始嫌弃安排的场次不够,要求增加放映场次。但片源是个大问题,为此,中宁文广局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到了移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农村电影是党中央、国务院以政府购买的最普惠的一项文化产品,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主动走到最需要的群众当中去。只有“找对了人”、“进对了门”,农村电影依然能找回昔日光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