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上为解决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镇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平稳、快速、健康地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要实现增收,该从何处着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涉及本县农村住户收入调查的7镇8个村80户记账户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我县农民增收问题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次选取的80户调查户是我县农村住户收入调查记账户,采用统计上通用的PPS抽样方法,从抽取的样本小区内,按照随机原则,等距抽选样本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随时随地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我县总面积约2580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20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6万。目前,农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约为14.2%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2.7%,仍是农业大县。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63元,同比增加1138元,增长15.4%。同其他县相比,我县人均纯收入增速在全市排名第八位。根据对8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2513.32元,同比增加301.32元,增长13.62%;人均期内现金支出2338.69元,同比增加219.45元,增长10.36%。
(一)收入方面: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组成。我区具体情况为:
1、工资性收入仍是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054.22元,同比增加141.15元,增长15.46%。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103.19元,同比增加27.46元,增长36.26%;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人均476.64元,同比增加48.49元,增长11.33%;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474.40元,同比增加65.21元,增长15.94%,工资性收入增加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一是今年以来乡镇、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使得这方面现金收入大幅提高;二是本地企业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是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保障和增加了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四是农村劳动力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2、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049元,同比增加127.52元,增长13.84%,表现为第一产业收入略有增长,第二、三产业收入涨幅明显。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消费市场不断开拓,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推动建筑业、批零贸易业、饮食业、社会服务业收入大幅增加。
3、财产性收入略有增长。财产性收入人均240元,同比增加17.32元,增长7.78%,主要原因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财产性收入略有增加。
4、转移性收入成为助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力量。一季度我区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70元,同比增加15.33元,增长9.91%。得益于离退休、养老金收入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展,享受人数和发放标准均有所提高,国家支农惠农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时下发,最低生活保障费不断提高,农村亲友赠送额度上涨等是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支出2338.69元,同比增加219.45元,增长10.36%。从各项现金支出情况来看,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支出呈现“两长两降”,其中生活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快速上涨,生产费用支出略有下降,财产性支出下降明显。
1、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更加合理,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消费逐步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一季度生活消费支出1735.11元,同比增加229.21,增长15.22%。
2、农民更注重文化教育的投入和享受性的消费。据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167.00元,同比增加35.91元,增长27.39%;转移性支出同比增加33.96元,增长31.63%。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收入增加的农民,更加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注重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一季度, 全县农民生产费用支出462.27元,同比减少5.92元,下降1.26%。主要原因是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同比减少93.86元,下降28.82%。
从一季度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环境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求进的良好局面,但与去年同期的15.5%相比增幅回落、增速放缓。如何保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地增长,仍需做出较大努力。
(一)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二)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三)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五)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六)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