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镰刀斧头旗,为什么始终能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员”这一神圣、光荣而崇高的称号为什么始终赢得人民的无比崇敬?因为这一称号凝聚了无数英烈的鲜血和生命,蕴含着几代先哲的智慧和奉献,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和利益。党员是先进分子的代名词,先进性是党员的最根本的特征。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课题。当下,党中央部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我以为,要使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卓有成效,每个党员必须对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涵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现实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来理解、来把握、来践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把党员的先进性称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列宁、也将其称之为“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党的先进性应是品德、能力、行为的统一。一个党员,只有品质优秀、素质优良、能力高强、行为模范,才能担当共同富裕的领路人、担当改革创新的顶梁柱、担当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担当一流业绩的创造者。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人民学习效仿的榜样。但一名党员要保持其先进性,仅有为民执政的意识,仅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愿望,仅有谋求发展的决心,仅有服务群众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随的过硬本领和高强能力。本文仅仅就与品质紧密相连,与行为密切相关的能力问题作些思考。
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品质的延伸,是品质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同时它也是行为外在展示的前提,是行为现实实现的基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构成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件。能力既包括具有内在倾向性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又包括具有外在倾向性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工作能力等。我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党员最为重要和最为基础的是要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学习是人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是人与复杂的外界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弥补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学习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是知识、智慧、能力的累积和开发,是事业成功的法宝。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多硬的文凭,你所拥有的知识只能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的陈旧率和淘汰率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坚持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被时代无情淘汰;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掌握科学理论和现代知识,如果不坚持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无法驾驭市场经济的车轮;我们面对的是诸多矛盾和困惑,新情况、新问题纷至沓来,如果不坚持学习、不善于学习,就难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雄鹰翱翔大海终会力竭,只有善于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立足当前,适应未来。作为每一位党员,也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使自己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要使学习升华为智慧,转化为能力,我们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能力。
——既要博又要精。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表明,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的速度更加迅速,“生也无涯,知也无涯”的矛盾更加明显尖锐。我们既要博览群书,努力学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这门“必修课”,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重要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努力学好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了解历史、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心理、科技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更要潜心钻研水利专业理论这门“主修课”,掌握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相联的水利科技知识和条例条令,尤其要掌握水利信息化建设知识;
要深入研究本职业务这门“专修课”,全面掌握与履行的职责、担负的工作相适应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对这“四门课”,要博专结合,力争在专的基础上去博,在博的前提下去专,不开只博不专的“杂货铺”,不做只专不博的“井底蛙”。
——既要学更要思。从信息论的观点来讲,学就是接受和储存信息,思就是判断和处理信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学习的“奴隶”,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架空自己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从而产生重大创意,是古今中外众多成功者宝贵的经验。为学须有疑。学习最为重要的是善思。善于带着问题学,发现问题思,是最为难得的基本功。浮光掠影的学是提不出问题的,浅尝辄止的学是找不出疑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会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有疑”表明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化,通过学习,自己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更说明学习有了长进。
——既要知更要行。不知岂能有行。没有科学的知识,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书本知识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转化升华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创新的工作思路,切实的工作计划,可行的工作举措,有效的工作成果,都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主动权,就没有决策权。当前,水利建设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异彩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作什么计划、作什么决策,都不能坐在办公室想当然,也不能仅仅从书本中、从文件里找依据、找答案,只有通过大量的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
要使调查研究卓有成效,首先要有务实求真的作风。务得真事,每求真实。调查研究不能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停留在隔窗望花或走马观花,而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听取没有虚假的真话,了解没有包装的实情,获取没有水份的素材,使之成为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是要有心系群众的感情。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更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群众,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了解职工群众不同时期内心世界所思所想,倾听不同层面的职工群众灵魂深处的所盼,将群众分散的、不完整的意见、呼声集中起来,经过分析研究,科学取舍,化为系统的意见,变为工作的重点,成为群众的行动。群众路线,既是党的工作领导方法,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要有“一叶知秋”的敏锐。我们的调查研究,必须要有顾此及彼、谋近虑远的思维;要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敏税;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切忌坐井观天、鼠目寸光看待问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剜肉补疮式的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统一,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融合。既要重视从宏观上调查思考问题,又要重视解剖“麻雀”,并在解剖“麻雀”过程中,考虑全局,真正做到“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形,阴阳之变;鉴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从个体的、局部的事物考虑到整体的、全局的态势,其中间是必然的、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牵强附会的凑合。只有如此敏锐,才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党员只有具有了理性思维,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举纲张目,游刃有余;才能在纷纭混沌的现象中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党员只有具有了理性思维,才会具有远大的理想、燃烧的、进取的精神,才会具有淡泊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才会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才会勇听逆耳之言、善辩牢骚之理、能思自己之短、常修决策之过,才会自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而这种顺势加逆势,惯性加另类的理性思维,这种判断对错、甄别是非、权衡利弊的智慧,科学吸纳、辩证扬弃的能力,源于深厚的理论底蕴、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来自于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党性的修养,无私的品格和美好的操守,来自于对党的事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来自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勇气。
试想,一个党员具备了如此的能力,十个百个千千万万个党员倘若都能做到这些,我们党的事业何愁不兴旺、不发达;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百姓怎会不拥护、不赞成;党员的先进性又有谁能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