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代表高要市委、市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出席今天欢迎会议的领导同志:市委赵志强同志,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陆富文同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基层办主任黄方明同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坤志同志,我是市委、组织部长周可,参加欢迎会议的还有市委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简单介绍高要的基本情况。
高要市位于广东省中部,既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又是全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2196平方公里,辖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324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总人口73.7万人。
高要主要有七个特点:(1)历史悠久。县建制始于公元前111年,有21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羚羊峡扼两广咽喉,有居高扼要之势而得“高要”之名。1988年高要县城从端州搬迁至南岸。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撒县建市。(2)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与粤西交汇处,西江黄金水道、三茂铁路、国道321线和324线、广梧高速公路、肇江公路几大交通动脉在境内交汇,是粤桂两地的交通枢纽。(3)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有肉桂基地53万亩,是全国著名的肉桂之乡。主要矿产有黄金、瓷土等,是南方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陶瓷制品主要原料产地。驰名特色产品主要有端砚、剑花、肉桂、松香、麦溪锂等。(4)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4家,形成了轻纺、五金、机械、建材、陶瓷、衣、制鞋等优势行业,五金制品、汽车配件、陶瓷建材、制衣制鞋等加工制造业已逐步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金渡、金陶、金盛、西区工业带以及南片11个镇(街道)的工业园区。(5)农业基础较好。高要原是全省四大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建立起30万亩水稻、14.5万亩蔬菜、13.8万亩水产、12万亩水果、100多万亩商品林和禽畜养殖六大商品基地。(6)城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市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3公里,镇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不断配套和提高;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47.1%,电视网络普及率达到99%,电话普及率达到46%,实现了光纤到镇、网络到村。(7)华侨众多。全市有华侨、港澳台同胞23.5万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回龙镇在澳州的华侨有3万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高要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健发展。1993年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1994年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成为广东省首批23个小康达标县(市)之一。2000年以来,连续三届被列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相继获得了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省村民自治模范市和省双拥模范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文化先进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省“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2004年被省科技厅定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4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67.64亿元,同比增长13.5%;工农业总产值294.8亿元,同比增长2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565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03亿元,同比增长20%。2003年,在全省68个县(市)中,我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排在第3位,财政收入排在第8位。
我市有基层党委46个,党支部965个,党员25463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决定,积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地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落实“六个抓”:
(一)抓队伍,增活力。坚持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着力选好配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2003年以来,共调整镇领导班子成员66人,从市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挂职锻炼的有34人;调整村支委 6人(其中支书4人)。二是认真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2003年以来,上送省、肇庆市培训37批138人;市委党校办班19期,培训干部3190人次;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各镇巡回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62期,培训15600多人次。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和员发展工作。各基层党组织健全落实“五个一”制度。农村党支部健全完善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全市有9458名农村党员联系农户30681户。同时,有规划、明责任、按要求、依程序做好员发展工作,并推行员入党公示制度。2003年以来,全市共发展员1157名。
(二)抓发展,强实力。着重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抓好强镇建设和样板村建设,幅射带动整体发展。2003年,全市有11个镇财税收入均超过1000万元, 50个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超百万元。二是切实抓好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促进协调发展。主要是层级落实责任,采取市财政拨出专款和市直部门筹集资金等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选准路子,上好项目。2003年以来,市直部门筹集资金80多万元,帮助41个经济薄弱村新上经济项目73个,为实现脱贫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管理,促稳定。全市各镇在规范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政误”公开,把村务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一级,形成了镇、村、组完整规范的政务、村务公开网络,并认真搞好金利镇农村财务代理制试点工作,昨天,在金利镇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财务代理制。通过规范完善政务公开,加强监督,实现“还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稳定。2004年,市信访办接待涉及农村财务问题的群众来信来访48件次,同比下降53.4%。
(四)抓实事,聚民心。着重抓好“农村四项民心工程”:一是农村安居工程,全市投资232.71万元,解决全市105户贫困户安居工程。二是农村饮水工程,全市投入119万元,解决了33575人饮水难问题。三是水库移民工程,投资376万元,完成了水库移民65户242人的建房工作。四是行政村道路硬底化扫尾工程,全市投入1700多万元,完成总长83公里的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安康工程,农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达35.6万人,覆盖率达57.5%;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年人均负担从原来82.58元减为20.44元,减负率达76%。
(五)抓组建,拓领域。一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我市以金利、小湘、大湾三个镇为先行点,采取独立、联合、挂靠、选派、统建等多种方式,实行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等办法,认真抓好“两个100%”的落实。目前,全市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8个,符合条件的企业100%组建起党组织。同时,按照属地管理或行业归口管理原则,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编入镇、市直机关相关党支部,加强教育管理,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100%纳入党组织管理。二是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全市2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党支部,“一居一支部”率达到100%。同时,通过政府拨款和社区自筹等办法,落实办公经费,落实办公场所,落实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运行机制,开创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六)抓作风,树形象。一是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工作的实际,抓好市直属机关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理顺市直12个直属机关党委的设置及其组织管理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党的组织建设。二是开展公开评议市直机关部门活动,组织5357名干部群众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对市直27个机关综合部门和50个执法部门、窗口单位开展作风建设考核评议活动,并根据评议活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督促有关单位落实整改工作。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办事公开、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按照省委、肇庆市委的要求和部署,我市提出“选派驻村干部一般一村一名,其中3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和工作后进村、党建薄弱村、突出问题村每村选派3名,组成工作组驻点”,目前,我市3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47个,工作后进村、党建薄弱村、突出问题村有14个,除省、肇庆市单位驻村干部外,全市选派了驻村干部423名,其中:市直机关单位选派99名,其余324名则从镇(街道)选派。
按照上级要求,我市首批驻村干部定于1月10日到点开展工作。为确保驻村干部按时驻村,尽快开展工作,前段时间,全市各镇(街道)已经对干部驻村的食宿、办公等住村条件进行调查了解,并作出统筹安排。在1月6日上午,市委举办了第一批下基层驻农村干部培训班,进一步帮助驻村干部明确驻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要求。
下面,我按照省委、肇庆市委的安排,向大家宣布省、肇庆市第一批选派驻村干部安排(见《安排表》)。
各位领导、同志们,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是新时期省委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省委、肇庆市委的安排,省国资委、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以及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26名干部派驻我市14个村委会,我们相信,你们的到来必将进一步帮助和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恳请你们对我们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对我们工作的不够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