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发展中医药事业对我市而言,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近期,市发改委组织人员就我市中医药产业当前发展情况做了调研,现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初具规模。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50亩以上连片中药材基地429个,500亩以上基地59个,1000亩以上基地45个。药食两用、药用及观赏兼备等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丰富,先后成功引进了水栀子、树形金银花、铁皮石斛、黄栀子、天花粉、紫珠、白芨、吴茱萸、白术、白芷、白芍、千斤拨、牡丹等优质中药材品种。
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药材种植、医药制造、药品研发、医药物流、医药包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同安泰(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药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康贝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华药业有限公司、申*药业等企业为骨干的医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建了宝**胶囊、黄氏响声丸、复方**沥液、清热**口服液、蛇胆陈皮口服液、小青龙合剂、益母草颗粒等一批知名品牌。
中医药传承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各级中医院通过“骨干医院培训”项目、外派人员进修、对口支援等形式为乡镇卫生院系统培养中医人才36名,为乡村中医药人才开展培训班34期次,共有562人次参加了培训。中药炮制技术传承能力显著增强,传帮带作用明显,中药材种养业技术得到显著提高,中药饮片得到标准化质控,**炮制技艺(人参炮制技艺、武**中药炮制技艺、**中药炮制技艺)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每年中医药科技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数在10个以上,论文申报数在30篇以上。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市获得全省首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称号,所辖10个县市区中有6个获得“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截止2016年,全市有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13家,有中医药人员1960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264人,能中会西医师2772人,以中医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746人。共有编制床位3492张,实际开放3812张。全市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的乡镇卫生院、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尽管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态势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面临了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偏小,中药材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聚集度偏低,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不足等。
以*山、*州两地为产业极核,集聚全市中药材加工业;鼓励其他县市区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促进道地药材做大做强全市中医药产业。加强*州、**医药工业园建设,加快中医药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医药、*州医药两大省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两大省级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市医药产业的90%以上。加强**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抓紧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中药及保健品研发孵化、中药饮片加工、中药现代制造业、中医药保健养生五大功能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中医药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产业集群,力争每年引进1-2家业内重点企业落户。支持华安、同安泰(集团)、申*药业、**药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20户,其中50亿元以上的2-3户。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培育单品种年销售额1亿元产品50个。
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平台研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换应用,推进产品进一步精细加工、深度加工,做精做大中医药产业。挖掘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中药资源特色,建立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培育一批专业研发人才,进军中医药保健品、养生食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杀菌剂杀虫剂、中兽药等行业,延伸中医药产业链。促进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鼓励药渣回收利用再循环化,使药材种植——药材提取——有机肥制造之间形成一个绿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快中药加工生产技术研究,推动中药制药机械化升级改造,加强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及提取物产业化,改进***生产工艺,提升饮片和中成药优质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优质饮片,做精“**药”,打造**精品饮片。分析市场需求、评估市场潜力,依托同安泰集团、同安泰制药、**德药业、申*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强企业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合作,研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药。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推动临床疗效确切的院内特色中药制剂在市内开放使用,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与新药作用监测研究,为创新候选药物研究提供储备。
推进**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建设,解决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问题,着力推动中药生产各环节的技术规范优化、中药产品标准及中药产品可溯源体系建设,助力中医药成为**主攻产业之一。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完善并修订一批中医药生产规范及标准,强化中医药产品的监督、鉴别和鉴定方法,系统构建中医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大力开展香薷、乌药、女贞子、金樱子、虎杖、车前子、泽泻、薄荷、太子参、陈皮共10种中药饮片标准化建设。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国内外知名企业等的合作,开展产品技术理论基础、生产工艺、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等研究。创新**炮制技术,大力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以及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制定标准化监测体系,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技术提升带动产业发展,开展中医药保健品、中医药日化产品等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研究,生产高质量的中医药产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引智工程,建立中医药创新工程中心,打造省级中医药创新中心,增强我市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品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制药企业为主体,以现有**中药饮片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炮制技术研究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州申*药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为支撑,打造**市中医药科研平台。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孵化基地、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认证中心、中药现代制剂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指纹图谱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中药药用成分分离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药)药物设计与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
立足特色资源,继承创新**炮制技术,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深入挖掘名医经验方、民间秘方,重点发展用于治疗亚健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科技含量高、保健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优势中成药系列产品。深入、系统的研究炮制技术的特色与机理,促进传统中医药与高科技结合,提高**炮制科学性,提升中医药价值。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中药保健品科技创新,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茶、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等的生产,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