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平安xx”建设,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开展平安建设中的建言献策作用,区政协于xx年x月x日上午组织委员就创建“平安xx”主题,与区委政法委开展对口协商活动。参会委员首先到xx镇综治维稳中心、xx水产品协会、xx区电建渔港休渔值班室视察,实地参观xx“天网工程”建设,听取了xx镇综治维稳情况介绍。并在区政协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区委政法委、维稳办主任xxx同志通报了我区创建“平安xx”所取得的成效和有关情况,委员就如何推进我区平安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认识到位,上下齐抓共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平安xx”的创建工作,坚持把深化综治平安建设活动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群众利益的首要任务,把平安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来抓,将综治平安建设作为目标责任“一票否决”的考评管理内容,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同步抓、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区政法部门、各镇和区综治委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相互协调,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组织落实到位,工作措施有力。一是夯实基层基础。在全市乡镇率先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平台,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高效解决群众诉求。推动警务下沉,警力前移。实行了“一村一警”制度,全区4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了驻村民警。二是着力推进科技防范步伐。率先在xx镇建成“天网”工程,构建了“视频监控、警务室驻点、联防队巡逻”的“三位一体”治安防控体系,促进了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三是严打整治做到常规化。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去年受理、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同比上升89.1%,群众的安全感普遍提高。四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xx镇积极探索和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在镇水产协会成立渔港治安巡防队,有力地维护水产品交易秩序,促进渔业经济稳步发展。xx镇推行“农事夜访”制度,较好地化解处理了各类矛盾纠纷。
(三)维稳控防到位,创建成效显著。我区今年在自治区111个县(市、区)社会稳定动态七项工作排名中,第一季度取得了名列第三位,社会公众安全感单项排名第68位的好成绩。并先后获得全国部级平安畅通县区、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县区等一批荣誉称号。
通过视察和座谈了解到,我区平安创建取得了较好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资金不足。今年,自治区要推行县城建成区网络化覆盖率达到100%,我区两个试点社区正在按计划推进,但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随着xx新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近郊的xx、xx镇已逐步向城市化发展,部分村、社区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日趋繁重,但现有警力配置仍按农村模式,造成基层警力不足,不利于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三是技防设施未能做到全覆盖。目前,我区只有xx镇建立了电子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100%全覆盖,但其他镇治安监控系统建设进展慢,未能做到全覆盖,给治安防范和案件侦破带来一定难度。同时,一些治安监控设施缺乏有效维护,出现故障未能进行及时修复。
四是治安维稳任务仍然很艰巨。在我区农村一些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有的“三大纠纷”矛盾也很突出;由于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所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群众的安全感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着力加强平安创建基层基础建设。推行网络化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治安管理的有效方式,在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建议区政府在经费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重视技防设施建设,xx、xx、xx三镇电子监控系统未能做到全覆盖,建议区、镇通过多种方式筹措经费,逐步完善农村(社区)“天网工程”。同时,指导好xx镇对电子监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使投入巨资的“天网工程”能够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
(二)建立与新城区相适应的警务工作机制。根据北海城市建设向南发展不断加快,我区近郊镇、村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展的情况,建议门加强新开发楼盘及住宅小区治安管理工作,完善社区警务驻点建设,控防好新入住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确保辖区社会稳定。针对我区农村警力严重不足现状,镇、村要做好农村治安巡防队组建工作,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维稳工作,并积极将有关情况向市政府请示,争取增加警力配置。
(三)加大农村纠纷矛盾排查调处力度。随着我区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大,在土地征用、拆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增多,如拆迁补偿遗留问题、集体收益分配问题等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化解处理,很容易引发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建议相关部门在加大对一些历年纠纷积案进行清理调解的同时,对新出现的矛盾纠纷,要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及时化解。
(四)继续保持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对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案件,建议公安、司法部门从严从速打击,并在公共场所,增加警力巡逻,给群众一个社会安全的感觉。切实改进警务服务环境,密切警民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