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旧改步伐 改变城乡面貌 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旧村”改造(以下简称旧改)步伐,改变城乡面貌,是**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去年7月份以来,**区举全区之力,推进海甸溪北岸的拆迁改造,截止今年10月中旬,东、中、西段签订协议7126份,拆除房屋及附属物总面积61万平方米,完成拆迁工作任务的89.95%,工作进展顺利。
旧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去年我们在国家宏观调控融资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启动涉及近万户、3.2万人口的旧城改造拆迁工作,而且当时又正处于北京奥运会期间,维稳压力大,市委市政府不仅为我们及时解决资金问题,保障拆迁资金及时到位,而且全力支持和全程指导我区的拆迁工作,给予我们极大的信任和鼓舞。
拆迁任务的按时完成,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全体工作队员的积极努力。在拆迁工作中,**区委、区政府始终敢于直面困难,把让利于民、造福百姓、化解矛盾、和谐拆迁作为旧城改造工作的立足点,做到“六个到位”,即政策到位、宣传到位、补偿到位、安置到位、拆迁到位、维稳到位。全体工作队员始终做到“五心”:即始终保持反复宣讲政策的耐心、锲而不舍开展工作的恒心、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热情服务群众的爱心、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心,确保了海甸溪北岸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得益于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原则。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实现“依法拆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拆迁政策规定,制订了一个适合海甸溪北岸实际情况并被拆迁户能接受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三十多项解决具体问题的配套措施。同时,区旧改指挥部始终严格把好拆迁补偿政策的执行标准关,工作队员在领会掌握拆迁政策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了拆迁工作依法有序推进。二是把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贯穿到拆迁补偿安置各个环节,实现“和谐拆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行 “一线工作法”,想方设法帮助拆迁户解决搬迁过渡安置困难,确保拆迁工作和维稳工作两不误,实现和谐拆迁。三是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延伸到拆迁补偿安置第一线,实现“廉洁拆迁”,有效地保障了海甸溪北岸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体现在:规划上没有很好做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没有很好做到城乡联动,产业上没有很好做到城乡对接,发展上没有很好做到城乡并举,卫生、教育、就业、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没有很好地做到城乡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表明我区旧改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城中村改造推进快慢不一。市政府主导的海甸溪北岸旧改和长堤路旧改项目,前者推进顺利,后者正在开展。由区政府主导的引进社会资金投资的旧改项目,由于政府扶持政策不很明确和各职能部门行政资源缺乏统筹而未能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模型,企业投资旧改经济利益分析测算无从做起,致使社会资金无法落地,现在五个签约项目中尚没有一个项目有实质进展。
三是大项目带动的农村旧村改造推进缓慢。由于现已实施的旧改模型未能充分兼顾政府、农民、投资商三方利益,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致使一些旧改项目进展缓慢。
以上三大问题的存在,说明涉及城乡发展的各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实现逐步改变城乡面貌。根据实际,**区加快旧改步伐,改变城乡面貌应该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城区“城中村”的拆迁改造,主要是提升城区形象和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二是新片区大项目带动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促进居民、农民生产经营,增加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0年全区建成村要达到70%以上。
海口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是“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这一主题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部署,又紧密结合海口实际,最终目标是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根据市委确定的主题和**实际,区委确定以“抓落实、保稳定、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为主题、以“深入一线抓落实,攻坚克难促发展”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区正紧紧围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运作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旧改步伐,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新**的建设。
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笔者认为主要是完善三种改造模式。第一种是由政府主导,银行,由政府组织力量进行拆迁安置,腾出土地进行招拍挂,让开发商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第二种是由政府对开发项目进行策划,引入社会资金,让有实力的公司对该片区进行拆迁安置,把项目土地变为“熟地”后,对外公开进行招拍挂。第三种是区政府主导,利用城投公司对旧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明确土地规划各项经济指标,市政设施等,概算拆迁安置费用成本,之后“毛挂”,让开发商按规定的合法程序拿到旧改项目改造开发权。
在旧村拆迁安置过程中,要优先考虑村民生产经营出路,改善居住、生活环境,促进片区建设,发挥新片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形成整体改造效应。具体可编制三种改造模式:一是首先规划片区公共绿地、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然后根据成本多少,开发商测算利润空间,依法获得并开发利用土地。二是将改造片区村庄全部拆迁安置后,剩余土地采用市场机制进行招拍挂,开发商依法获得土地使用权,有利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地增值。三是根据市旧改指挥部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政府作为拆迁人的,由区政府对被拆迁人进行拆迁补偿安置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发企业作拆迁人的,房屋和土地确权后,拆迁人通过与产权人签订房屋和土地收购协议的方式,依法办理土地转让手续;集体建设用地可在村改居的过程中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与使用权的确认。经确认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进行转让(包括合作、联营等)。
一是新埠岛村庄搬迁改造项目。第一期拟改造横沟、土尾两个村庄。村庄搬迁改造安置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建设一个城市功能与乡村风格相结合的新型小镇;采取集中安置与就地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兼顾各类群体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对现居住面积较小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解决农民生计;按满足海口市最低生活标准计算人均商业设施面积,先划拨给各村,各村再分配给各户或统一经营享受利润。
二是江东新区开发建设项目。江东新区是海口市2009年三大开发片区之一,总面积64平方公里,约合9.6万亩。江东的开发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遵循国家、农民、企业及开发商互利共赢的原则,研究制定初步解决遗留问题的方案,一并解决江东征地遗留问题,进行土地整理。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江东新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招商方案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模式,引进一批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推动江东新区建设。推进江东旧村改造工作。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改造模式:
模式一:以推进鸿洲新城项目为契机,统筹规划建设灵山“四村一墟”。该项目是在原民源海南公司灵山游乐园基础上扩大到7000亩,预计投资100亿元,一期拟改造乐只、群山、学尧、大抚四个村和灵山墟,共有565户、2388人,土地约2400亩。根据鸿洲新城建设项目与“四村一墟”的实际,“四村一墟”改造模式应该是:开发商以已获得的商业建设用地按规划建设旅游酒店,整合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生态运动休闲配套设施,对旧村进行改造,形成新片区整体效果。
模式二:推行“宅基地换房”模式,破解东营四个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和资金双重约束的难题。东营村委会上洋、沙豆、陶令、村仔4个自然村,共有374户、1540人,改造涉及土地2966亩。根据东营四村的实际和村愿,可考虑采取“宅基地换房”模式改造。所谓“宅基地换房”模式,就是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更大面积的安置楼房,迁入小城镇居住。腾出来的原村庄建设用地土地进行整合后再招拍挂,用土地收益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通过宅基地换房,让土地流动起来,使资源资本化,较好地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制约。此外,对改造工程范围内除安置宅基地、集体留用地及新村道路等配套用地外的剩余土地,待旧村改造项目实施后,开发公司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整片开发建设。
总之,通过大项目开发建设,带动旧村改造,建设新农村,必须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要将计划改造开发村庄的土地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改造模式,推进土地有效的空间置换,加快旧改步伐,改变城乡面貌。
加强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区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小城镇规划建设纳入构建和谐新**的战略举措,把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实现全区城乡规划建设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体思路是:尊重市场、尊重现实,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认真制定好发展规划;尽快包装策划项目、招商引资,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注意将小城镇建设与培植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得实惠;注意节约、集约建设用地,为城镇发展拓展空间;注意利用主题概念创意,打造城镇发展的核心品牌和文化价值。
例如,在推进大致坡琼剧文化镇建设的问题上,要抓住大致坡中心镇建设的契机,推出以琼剧文化产业为主导开发的城郊文化生态型小镇,将文化游作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优势产业,通过延伸发展,形成以戏剧欣赏、文化生态休闲、自然观光、乡村度假、餐饮业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当地农民收益可由租金、薪金和经营三部分组成,同时通过就业转换身份成为城镇居民,享受社保待遇。
由此可见,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当中,也要以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开发。还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同时,要把建设小城镇与创建文明生态村结合起来,加快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并大力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新**。为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