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领导班子赴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的报告 2018年11月29日—12月11日,由镇某某同志带队,镇党政班子部分成员一行13人,赴山东、江苏等地,对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民营企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重点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期间,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参观,加深了对山东、江苏等省份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看到了这些地区近几年来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所到之处无不感到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干经济、抓建设,促发展的气氛浓厚。通过考察,使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开阔了视野,学习了经验,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通过考察,大家普遍为这些地区乡镇改革发展的势头所震动,为他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而折服,感受至深的有三点:
所到之处,听到的是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感受到的是上上下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他们的思想解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报告中,而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以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无论是乡镇经济体制改革,还是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无不打上思想解放、自觉按照市场法规办事的深刻烙印。
近几年来,山东、江苏地区的绝大部分乡镇,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充分利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扬长避短,发挥经济基础好,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人才实力雄厚等优势,不回避矛盾、敢于触及热点、难点问题,敢于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束缚,高标准制定经济发展思路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大手笔落实各项建设措施,极力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主打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路子和经济发展的亮点、闪光点。山东西霞口村、江苏华西村就是大气魄,大手笔的杰出之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山东、江苏等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指标并不好于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镇村实现了大跨越式发展,镇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超越了小康标准。
我们到过的千灯镇是昆山市所辖的一个普通乡镇,年财政总收入已达到3亿元,镇级可支配资金达到8000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华西村2004年产品销售总额为100亿元。一般乡镇都有多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般乡镇都成立了企业集团,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东、江苏的一些村镇农村城市化建设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江苏的昆山市辖10个镇、一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我们一到昆山的各个镇村,根本看不出农村的迹象,园林式的城区和村庄、别墅式的民居、不见尘土的绿化程度、现代化的企业区、标准的马路、五光十色的灯饰,营造出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总之,他们发展有环境,工作有气魄,落实有思路,发展有成效,与这些地区相比,使我们的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更加强烈。
西霞口村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风景秀丽的成山脚下,全村500户人家,1300人。西霞口村实现了住宅别墅化、公寓化;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播电话、宽带网络、硬化道路的六配套;实行了免费供粮、供水、供电和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幼儿到中学的全免费配套教育,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实行补助金制度。
西霞口村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村庄,1987年成立了西霞口集团,集团拥有28家企业,职工5300人。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合资成立了6家合资企业。西霞口集团奋力发展集体经济,确定了以海珍品养殖为基础,以港口运作为龙头,以发展海运为骨干,以发展旅游业和加强环保为目的,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略观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一类开放港口、海运业、旅游业、国际贸易、船舶修造、精优海水动植物养殖,水产品加工、石材加工、成品油批发与零售、饮食服务等多种行业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免挂行政区划的民营企业集团—中国西霞口集团。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阴市华西村是全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1998年4月20日,总视察华西村时,称赞“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1992年,总理视察华西村时,欣然挥笔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华西村建村初,是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落,六、七十年代,以加拼命的精神,改变生产面貌,夺得粮食连年高产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家家住上了别墅、户户有轿车。存款最多的人家300多万元,最少的有30多万元。村办企业于1994年组建国家级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是全国大型乡镇企业,现有固定资产21亿元,有14个大公司,58家企业。“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袜子、面料、香绸、酒品、线材等产品已成为三公认(专家公认、用户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的名牌产品。2001年实现销售总收入45亿元,利税超5亿元。集团公司紧紧抓住中国“入世”和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更多发展机遇,提出2004年和2008年将分别达到销售收入100亿元和200亿元。
江苏昆山的周庄镇是千年古镇,镇为泽园,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构成了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1998年,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乡镇旅游公司,先后将0.4平方公里古镇区的38处人文景观进行修复和重建,逐一对外开放,相继推出了“古镇风貌游”、“水巷风情游”、“夜游周庄”、“民俗文化表演”等许多特色旅游项目。“周庄水乡古镇游”成为中国推向世界的16条旅游热线之一。近年来,周庄镇加大古镇保护力度。投入巨资进行“三线治理”和“水系治理”,不断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功能,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和意识得到提高。200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了使周庄镇迅速成为昆山市旅游重点镇,镇党委镇政府又提出了“以旅游经济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千灯镇是江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市对外开放的卫星镇,位于昆山市东南15公里处。千灯镇东靠上海,西接苏州,镇居住人口8万人,外来打工人员近2万人,幅员面积83平方公里,原有耕地6万亩,现有2万亩。年财政总收入3亿元,可支配收入8000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
千灯工业配套区1998年列为(国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配套区,区内有50多家三资企业,投资总额两亿美元,分别来自、香港、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电子、化工、服装、皮质品、塑胶、五金机械、食品等方面的生产。
塘桥位于张家港市东南部,南接沿江高速公路,北濒黄金水道长江。总面积94.1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2003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4.23亿元,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8.8亿元,工业入库税收4.09亿元,全镇进出口总额达到3.28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2.25亿美元。2003年成立了占地面积为41.5平方公里的扬子江纺织工业园。
工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工业企业970家,其中外商企业60多家,投资4亿美元,拥有7个集团型企业,全镇固定资产64.06亿元。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第一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卫生镇”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这次考察学习,所到之处都呈现出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的繁荣景象,总结起来有以下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来,山东、江苏等省份的小城镇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文化品味,完善小城镇功能,城镇综合带动能力得到初步呈现。
他们认为:首先小城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有多大功能就发挥多大的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关系,因此,必须从规划、建设、管理上提升和完善其功能。其次,他们认识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出形象,出生产力,增加对外竞争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可以增强全民的凝聚力,使城镇居民和村民热爱家乡,齐心协力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第三,他们把小城镇从整体上看作是一座大型的基础设施,看作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认为小城镇环境的改善和功能的完善可以提升商务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拉动各产业的发展,使这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同时,优美的环境还可以提高居民的审美观点和道德情操,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现代化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所考察的市、县、镇各级政府均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大投入,大发展的思路,大魄力的筹划,大手笔的运作,作出了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大文章,带来了小城镇面貌的大变化。
几年来,山东、江苏等省份的小城镇,以功能建设为重点,以营造最适宜人工作和居住环境为目标,加大了新一轮城乡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和镇域整体性规划建设的原则,从“交通、污水处理,电力、通信“四网建设开始,年年有投入,年年有项目,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长抓不懈。
在建设风格上,突出个性,各具特色,努力打造精品建筑,游园,绿地,花坛,站棚,雕塑,围栏,灯饰等都精心设计,推陈出新。
在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山东、江苏等省份已经打破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化,实现了投入市场化,多元化。由过去的主要靠政府,靠财政,转向了主要靠社会,靠市场。一方面利用政策搭台,企业唱戏和利益驱动,广泛吸纳镇外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以建带路,以地带建等措施,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搞建设。积极做好土地开发,升值,出让工作,以地生财,以地招商,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昆山市千灯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投入1亿多元,其中镇财政投入一部分,以地置换一部分,民营企业筹集一部分,真正实现了城镇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江苏等省份的许多乡镇从发展乡镇企业到发展开放型经济,再到发展外资、内资,民资“三资”一起上,一直走的是工业化之路。在他们看来,只有工业强,才能实现实力增,城镇美,百姓富。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工业不放松。这是他们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经验。在致力发展工业经济中,他们重点突出,善于突破。他们把集团公司或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工业投入的重中之重,把激活民资作为增强工业后劲的内部动力。
山东、江苏等省份本着大开发,大招商,大投入,大产出的原则,多年来致力于建设工业园区,努力强化工业经济的载体作用,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是他们建设工业园区的显著特点,在园区投入管理等体制方面始终贯彻“三为主一致力”的基本方针,超前投入,负债经营,不搞自筹平衡,突出“筑巢引凤”。特别是昆山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建设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工业园区,并都挂牌国家级开发区配套园区。工业园区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积聚和优化配置。
考察所到的乡镇都把招商引资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始终。各乡镇都建立了工作实绩考核、督促检查制度。部门与乡镇招商引资责任制。全面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党委和政府极为重视对外资的利用,招商领域十分宽泛,各镇的外资企业、镇外投资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张家港的塘桥镇就有外资企业60多家,投资总额4亿美元。昆山市千灯镇工业配套园区已有三资企业50多家,投资总额2亿美元,分别来、香港、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引进外资在直接加快工业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丰富的文化、优秀的人才,对当地产业层次的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多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应。同时,招商引资对投资软硬环境的完善,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原有民营企业竞争发展意识的激发,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推动作用。引进外资在增强地方综合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后劲的培育。
考察所到的乡镇,乡镇企业转轨转制工作早已完成,在这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名词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营企业。目前他们已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富裕百姓的重要措施。坚持贯彻“四放”原则,实施“两低”(低门槛引入,低成本扩张)方针,千方百计地为民营经济鸣锣开道,营造环境,大力鼓励和吸引本镇和外地投资者以独资、参股、融资等方式在本镇投资创业。“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低门槛,放手发展”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基本策略。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山东、江苏小城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首先源于他们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就尽快地吃透了改革开放政策的精神实质,极早地抓住机遇,先入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他们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造精神,思想大解放带来了观念大转变,观念大转变,产生了筹划的大气魄,筹划的大气魄,表现在运作的大手笔。而我们也在讲思想解放,但我们的思想解放往往是被动的,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报告中,我们的改革往往是在大形势推动下不得已而为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敢闯、敢试的胆识。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施,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转轨、转制,放开政策招商引资,发展扶持民营企业,我们往往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旧的管理方式所制约,抓的不够及时,不够彻底。从而错过机遇。这也是东北地区乡镇发展在大环境影响下的通病。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开始,没有切合新形势的新思想,新观念,就不可能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和新举措。
启示之二:发展工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考察所到之处,一处处开发区,一个个企业集团,一户户骨干企业,无不显示出这些地方的生机和活力。所到的乡镇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模式,而转变为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大企业集团的崛起,给乡镇财政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给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镇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虽然畜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整个农业中已超过了50%,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上,没发挥任何作用。因此我们要借鉴外地经验,抓住离县入区的大好机遇,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工业,培植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
考察所到之处,小城镇面貌已达到了与大城市无法区分的程度。以人为本,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镇的实际,我们要认真修编小城镇建设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先从铺建标准化道路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小城镇总体功能,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档次和文化品位。
这次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乡镇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环境建设,着力培养和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们也必须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首先,全体干部要进一步树立中心意识、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其二,结合乡镇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指导和服务,弱化直接领导和干预职能。认真处理好招商引资,兴办企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其三,在各方面充许的情况下放开政策,放低门槛,放权,放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事实证明有计划地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考察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解放思想,从更广的层面上开阔视野,从更大的范围上学到经验。下步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更好地推动全镇的经济发展。
这次考察,学了不少先进经验。回来后我们形成了书面考察报告,并在全体镇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同时我们要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讨论学习这些经验,针对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找差距,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总结寻找落后的原因,对照检查,着重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
从考察的乡镇看,这些年他们之所以发展快,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审时度势,抓住了机遇,确定了适应形势,立足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方向明确,规划科学,措施得力。学习他们的经验,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研究好我镇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
目前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和吃透松北区“三会”精神,分析自己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汲取这次考察的先进经验的前提下,制定好全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新修订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注意借鉴考察学到的好做法、好路子,要在一两个方面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收到实效,实现突破。
学习外地经验,关键要有紧迫感,学以致用,立说立行,真抓实干,把通过参观考察激发出来的热情,学到的真经,用到指导和推动当前工作中去。今年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很重,工作量很大。我们要对全年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次排查,对任务比较重,差距比较大的方面,要加大领导力度,研究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快工作进度,推动任务落实,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为下一年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