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区地铁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随着我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的不断推进,一期工程的16处地铁站点中的4处在我区域内,具有巨大的地铁经济潜力。为更好地利用好我区现有资源,高效发展地铁经济,我们对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及先进地区发展地铁经济的经验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有人曾形容“地铁一通,黄金万两”。地铁商铺一直被称为“地下钱龙”,纽约、东京、香港三地皆有运作成熟的地铁商业模式。纽约地铁营运线路总长居世界首位,日客运量已达到2000万人次,地铁商铺2004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15亿美元;东京地铁仅便利店2004年销售额362亿日元,整个地铁商铺2004年销售总额约980亿日元;香港地铁总长虽然只有43.2公里,但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地铁商铺2004年带来的经济收入超过96亿港币。国内上海市有新客站、人民广场、陕西南路和徐家汇等四大有名的地铁商圈,北京比较成熟的东直门商圈、国贸商圈、建国门商圈得以快速成熟和发展其核心因素之一也主要依赖于人流的密集,因轨道交通的优势拉近了CBD、中关村等区域距离。
(一)地铁未动,商圈先行。根据地铁站点规划,提前规划建设商业设施,促进地铁商圈形成。如上海在规划建造地铁时就设计了供商贸用的空间,1993年的徐家汇地铁站尚未开通,商城就已建成开业。徐家汇地铁商圈的成功又促进了该市另外三个地铁商圈的形成,目前上海地铁经济在全国位于领先位置。
(二)枢纽建设,至关重要。建设具有高效换乘、衔接能力的地铁枢纽站,不仅能够提高地区的可达性,同时能够吸引更大量的客流,增进地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建设枢纽站的地铁站点周围和沿线的土地增值远远大于其他地铁站及延线。例如,香港的地铁枢纽站开发使地铁投资收回提高了15%。
(三)地下商业,串连共赢。几个商业空间在地铁枢纽站地下层连通发展成为大型地下商业设施,此举既能方便顾客购物,也有利于通过规模扩张,提升竞争力,打造新商圈。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中央广场地下一层不断扩大,整个系统横向连接多个商业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商业步行空间,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四)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统筹考虑地下空间与地面以上的公共商业项目安排及垂直交通组织,同时鼓励投资开发地下穿越道的单侧或双侧发展地下商业设施。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瑞士的苏黎世等城市利用城市道路交叉口及地铁枢纽站的地下空间作为商业区,使一部分空间一方面为行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地面人行交通的紧张状况。
地铁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格局,甚至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繁荣。地铁的开通对一个城市的改变将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市地铁一号线尚未建成,但也已经大幅带动了沿线房价的上涨。在2002年至2003年,XX区XX路附近地铁沿线的盛世桃园项目,每平方米开盘价仅为1800多元,而如今该小区的二手房已可以卖到2400—2500元/平方米。XX厂拆迁原址上,新建的房地产项目售价每平方米已经超过3200元,两年里均价涨幅超过千元。我区XX路地铁规划沿线,维也纳江畔新城等房地产项目热购如潮,涨幅也超过20%。由此看出,“地铁经济”已经不只是一个概念,它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机会呈现我们的面前。
(一)就业环境改变。地铁网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对就业的拉动影响也因此会一直贯穿始终。在地铁修建阶段,由于需要大量劳动力挖沟搭桥,实际上等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地铁开通以后,就会有人员的频繁流动。地铁商铺不仅可以直接为一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还会吸纳其他人员创业。加上地铁运营本身会直接吸纳的就业人员,地铁将会成为吸纳失业人员的就业大户。
(二)生活方式改变。地铁的延伸无疑会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就是地铁的时间。地铁延伸到哪里,生活的空间就延伸到哪里。随着地铁的发展,地铁延线的人们不需要再在工作和住宅中间权衡利弊远近,将有更多市民会考虑,分别设置工作和生活所在地,扩展生活空间。购物、休闲乃至出行方式的选择都将有所改变,如部分私家车将被地铁取代,因此将带来缓解城市中心拥堵,促进周边发展及空气质量改善等一系列的好处。
(三)地铁物业产生。有研究人士表示,地铁的开通,扩大了市民消费心理半径,地铁站点形成的漏斗效应将改变人们消费习惯,将人们从地上消费带到地下消费。与其他物业相比,地铁物业拥有地上和地下双重交通优势,其升值潜力也比非地铁物业高。所以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地铁物业仍将是投资热点。由于地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以国外发达城市的经验,我市的地铁站物业也会成为银行、药店、便利店、干洗店及彩扩店必争的黄金宝地,其带来的直接效益将数不胜数。
(四)地铁商圈形成。随着地铁对城市的延伸效应,新的商圈将应运而生,商业结构将会随之发生改变。地铁商圈将借助客源优势,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互扶持,促进周边地区地产、物业、商业的发展,带动该地区消费,形成新的商业圈。
从国内外地铁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不受老城区建筑物多的限制,地铁催生的新型商圈具有规划水准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商圈,地铁沿线新商圈不可小觑的升值潜力。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提早谋划做好准备,大力扶持发展地铁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做好配套规划。一是土地规划。一号线地铁在我区建设四个出站口,四个出站口相对集中的位置,有利于大型商圈的形成。我区地铁出站口土地规划,应充分考虑四个站点之间的串连效果,利用串连效应,发展大型商圈。二是商业类型规划。在规划商业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到新商圈与传统商圈的经营类别,尽量实行错类经营,避免冲击传统商圈。三是枢纽站建设规划。整合公交线路,科学规划转换枢纽,提升地铁效益。四是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地铁经济带发展范围,提前做好公共设施规划,如停车场、休闲区等场所设置,及学校周边保护规划等。
(二)做好招商引资。根据我区地铁商圈规划,尽快启动定向招商。建议我区有关部门学习上海打造地铁商圈的成功经验,在地铁未建成之前,即将商圈打造成功。招商引资中,应充分利用我区地铁站集中,区域资源丰富等优势,吸引各大有实力的财团建设大规模旗舰店,如星极酒店、大型商超、休闲会馆、高档写字楼及传媒广告等地铁周边的热门商业。
(三)做好宣传策划。地铁的开通将为我区带来大量的客流,为满足各种客源需求,应提前将各种区域资源进行包装策划,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做到让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都感觉到“坐上地铁到道外、吃喝玩乐全都有,购物休闲都方便,郊外还有新景色”,随着地铁的开通形成一条新的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可包装的资源有宏伟路特色小吃街、维也纳音乐广场,滨河公园、古梨园、天恒山旅游、乡垂钓等多个项目。
(四)借势发展产业。以发达城市的经验,地铁各站周围都是银行、药店、便利店、干洗店及彩扩店必争的黄金宝地。在建成后的地铁商铺中,我们应鼓励市民投资从事即时性消费服务的积极性,加快报刊、书店、冲印、食品连锁、音像店、干洗店、旅行社、西饼店、饮品店和眼镜店等业态的发展,把地铁建设成为小型民营经济的“孵化器”,一方面方便市民,繁荣经济;另一方面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五)做好人才培训。地铁经济在催生就业方面可谓是极具潜力。除小型民营经济外,各种大型商贸也需要大量的。地铁带来更多的广告载体对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同时地铁运营本身也需要大量人员。因此我们应针对地铁业态开展人员培训,同时鼓励市民投资从事即时性消费服务。做好提前培训,争取实现我区地铁就业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