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礼仪公关文书悼词
>
>(一)悼词的概念、特点
>
>悼词这种文体古已有之,它的前身是诔辞、哀辞、吊文、祭文。这四种文体是我国古代用于哀悼和祭奠的文休。现代悼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泛指对死者表示哀悼、缅怀和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会上,为悼念死者而发表的表示哀悼之情的应用文体。我们这里介绍的悼词,是指后一种狭义的悼词。
>
>悼词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
>1.盖棺定论性。悼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死者一生业绩的追述和评价,充分肯定其功绩和人生价值。甚至可以说,写悼词的主要目的,是对死者的一生作出总结,即所谓“盖棺定论”。通过总结和表彰死者一生中的善举善行,来寄托人们的哀思。
>
>2.悼念性。悼词饱含对死者的怀念和哀痛之情,既可以告慰死者,同时也用以激励生者。悼念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化悲痛为力量,以继承死者的未竟之业。
>
>3.慰藉性。悼词不仅可以告慰死者英灵,更重要的是可以安慰遗属。使他们面对现实,节哀珍重,更好地生活,工作。
>
>(二)。悼词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
>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
>1.标题。 标题可以写为《悼词》 ,也可以写为《沉痛悼念××同志》,还可以写为《在追悼××同志大会上的讲话》等。作为书面形式的悼词,一般应有标题,而实际上,由于“致悼词”是追悼会的一项仪式,所以当主持人宣布“由××同志致悼词”时,致悼词者就直接宣读正文,并不念出标题。
>
>2.正文。悼词的正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式的写法;另一种是以抒情笔调为主,叙述和抒情相结合式的写法。
>
>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是最常见的写法。其结构包括开头、主体、结尾、结语四个部分。开头即悼念性的开头语,如“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同志”。主体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对死者的简介,包括姓名、身份、职务、职称、死亡原因、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终年岁数等;二是对死者生平业绩作概括叙述和评价性结论。结尾着重说明失去死者给社会或人们带来的损失,提出以实际行动纪念死者的号召和要求。结束语一般是再次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之意,文字简洁。常见的有“××同志永垂不朽!”“××同志安息吧!”等。对享年较高的死者,有的也用“×××同志千古”作结。
>
>悼词正文的另一种写法,以抒情笔调为主的,通篇不概括介绍死者的生平简介,而是把死者留给人们最值得怀念、最感人的几件事诉说出来,在介绍死者高尚品德、懿行风范的同时,表达出对死者的缅怀之情。不过,这种写法,多为死者生前的至亲好友所用,一般人不常用。
>
>(三)撰写悼词应注意的问题
>
>悼词的写作要注意两点:一是将浓郁的情感色彩融于庄重、平实的叙说之中。二是对死者的评价要客观,一方面注意不要刻意溢美,有意“戴帽”,以免让人感到虚假,另一方面注意不要过于责备求全。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死者的悼念,不仅仅是为了给死者以应有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鼓舞活着的人们,所以一般不宜具体地指出其缺点。退一步说,指出缺点无非是为了让人改正,但是对于死者来说,已经没有机会了,因而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